智库赋能交四海 豫融同心共畅游——豫园街道以旅游节庆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发布时间:2025-05-15
今年五一黄金周,“豫见诗词 文化之美”豫园诗词大会通过智库赋能、诗韵传情、地图导航的三维创新模式,活动以诗词文化为核心,融合豫园的节庆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元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搭建了生动的舞台,构建起可复制、可推广的旅游促“三交”实践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鲜活样本。
交流互动·共探三交实践新场景
今年,“家在上海 一起幸福”上海市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推进会隆重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刻领会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顺应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豫园街道分别从“营造体验空间,激发情感共鸣”“解码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认同”“弘扬志愿精神,深化跨域协作”等三个方面,交流分享了豫园旅游促“三交”的工作成果,并指出在旅游促“三交”实践中获得的心得体会。“海纳百川归一统,美美与共天下同。”豫园街道以“家在上海”民族工作品牌为指引,坚持以“文化为魂、旅游为基、科技为媒”,通过多元化的文旅活动、创新性的交互传播,将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要求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沉浸式体验,推动民族团结工作从“实践探索”向“制度创新”升级,为全国提供更具示范性的“黄浦实践”。
智库赋能·构筑三交理论新范式
为精准把脉豫园在旅游促 “三交” 方面既有的实践成果,系统梳理豫园的“三交”印记,构建“建筑可阅读、历史可触摸”的认知体系,为后续工作筑牢根基,黄浦区民宗办、豫园街道联动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袁丁教授团队,开展“旅游促‘三交’豫园导游词创作交流研讨会”。
专家学者们深入豫园,学术与实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对豫园旅游促“三交” 实践展开深度剖析,既总结成功经验,又挖掘潜在问题,并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巧妙融入豫园导游词的创作工作中。此次交流不仅深化了旅游促 “三交” 的理论研究,更促成了区域、高校、社会组织间的紧密联动与长效合作,汇聚各方人才力量,推动工作向纵深拓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肥沃的社会土壤。
志愿升级·绘就三交融合新图景
为更好地服务游客,宣传并讲解豫园的“三交”故事。培训导师从讲解技巧到文化内涵传达,通过情景模拟、互动研讨等方式,将文化讲解升级为情感联结,全方位赋能志愿者。志愿者们对豫园文化的理解更为透彻,讲解也更具温度与活力,切实为游客提供优质讲解服务,让游客在游览中深刻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与精神,让民族交融故事真正“听得懂、传得开”。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审美价值。伴随着往来穿梭的大客流浪潮,豫园商圈“V 站”志愿服务亭在为游客提供优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巧妙融入诗词问答和豫园知识问答环节,让广大游客在休闲游览之余,深入领略中华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豫园所见证的民族“三交”故事,凝聚起中华文化共通性的精神力量。
为契合活动氛围,挖掘活动深度,扩大活动广度,在豫园诗词大会的热闹氛围中,豫园旅游促三交地图也同时发布,地图不仅囊括了豫园花园的旅游景点,还标注了湖心亭、九曲桥、绿波廊、上海城隍庙、海上梨园、华宝楼、童涵春堂、福树萦花广场等豫园景区内的诸多代表性景点。当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游客手持同一份地图,共同游览豫园的美景、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时,便自然而然地开启了交流话题,分享彼此对景点背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在游客手中传递的不仅是地图,更是豫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这份地图成为促进各民族游客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豫园成为各民族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馨空间。
作为上海文旅促“三交”的创新实践,豫园诗词大会构建起“学术支撑——场景活化——情感共鸣”的完整闭环,形成可复制的“豫园模式”。使文化地标升级为精神坐标,谱写新时代“民族交融进行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豫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