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新村街道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创建工作经验介绍

来源: 上海民宗 时间:2015-05-28

立足“四化”推进民族交融  依托创建促进社区和谐

-—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新村街道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创建工作经验介绍

彭浦新村街道位于上海市闸北区西北部,辖区面积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6,是一个50年代建设、70-80年代发展、90年代建成的以工薪阶层为主的特大型居住区。辖区内长期生活着藏族、回族、蒙古族、满族等31个民族成份的少数民族同胞2100余名。其中,外来少数民族同胞约93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4%以上。

近年来,彭浦新村街道紧扣“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以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目标,不断创新和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努力打造“管理网格化、服务网络化、引导社会化、活动品牌化”的新型社区民族工作体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取得新成效。2007-2012年,街道连续三次被评为“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

一、坚持“四个纳入”,以“网格化”管理统筹资源

为统筹社区资源服务于民族工作,街道把民族工作纳入社区大党建工作体系、纳入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纳入社会治理创新范畴、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分管书记任第一副组长,统战、宣传、民政、劳动、司法等相关科室和城管、工商等社区管理部门及社区重点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民族工作“党工委集体定,分管领导直接抓,统战干部具体做,社区各方共同参与”的网格化管理格局。街道先后制定了《社区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清真食品监督管理工作制度》、《民族事务突发性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预案》等十二项社区民族工作制度。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为社区民族工作提供经费保障,专门为社区民族联分会和“民族之家”划拨活动场地。街道依托信息化服务平台正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社区少数民族工作对象的电子信息台帐,逐步实现民族工作服务对象、工作资源等在社区各条线之间的互通共享和动态管理。

目前,街道正在探索把社区民族工作与网格化管理分中心信息平台相融合,把少数民族志愿者力量纳入网格化管理队伍,实现发生在辖区内涉及少数民族的各类问题能够快速发现、及时到场、妥善处置,维护民族团结与社区和谐。

二、完善“四个优先”,以“网络化”服务保障民生

街道依托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资源,综合发挥社区民政、劳动、教育、司法等平台作用,把少数民族民生保障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以网络化服务为少数民族同胞办实事、解难事,为各民族同胞提供安居乐业、稳定和谐的社区环境。

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设立少数民族事务接待窗口,专人、专口、专线“一口受理、一门服务”,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做到“四个优先”:“救助优先,每年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救助金46万余元,社区优先为23户困难少数民族群众办理低保,为56名“三不靠”对象进行补助,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就业优先”,为少数民族下岗、待业人员托底保障,帮助“双困”少数民族家庭100%就业;“就医优先”,每年优先为贫困和退休少数民族育龄妇女提供免费“两病”筛查,免费为60岁以上户籍少数民族老人提供健康体检;“就餐优先”为食用清真的孤寡老人配送午餐,在第二老年公寓设立清真专灶,为颐养天年的少数民族老人解决饮食难题。2013年起,每年春节和重阳节,街道为少数民族困难家庭、高龄少数民族老人配送价值82000余元的清真牛羊肉“爱心邮包”,实现了帮困助老与扶持清真网点的双赢。

今后,街道将继续坚持“需求导向”,探索在少数民族就医、就业、就餐及助老等需求方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举措,增大对社区困难少数民族群众和家庭的帮扶力度,把“爱心邮包”特色项目做大做实,惠及更多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民生需求。

三、注重“三社联动”,以“社会化”引导提升实效

街道坚持社团、社工、社区“三社”联动,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导社区资源有效参与社区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推进民族工作社会化。

街道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联手公益组织,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开展“睦邻彭浦”活动,由高校与企业志愿者为社区少数民族“纯老”家庭提供入户探访、文娱活动、外出游览等服务;开展“为老助洁新服务”,为社区高龄和行动不便的少数民族老人进行“助洁”服务,每次提供2小时的居室清洁及擦窗服务;开展“一千零一个愿望”社区青少年圆梦计划,由企业志愿者与青少年进行结对,帮助少数民族家庭孩子实现心愿。

2012年初,彭浦新村社区民族联分会正式成立。街道党工委指导分会建立起例会制度、信访接待、清真监管、学习培训等六项工作制度,定期组织分会骨干开展教育培训和工作交流,提高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并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分会运作。两年来,分会开展走访慰问1082人次、清真监督404人次、化解矛盾10余起,为促进民族团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为强化社区民族工作力量,街道配备专门的统战社工,每年组织社工参加市、区各类民族工作专业培训讲座和社工专业技能培训班,提升社区民族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程度。街道搭建少数民族参政议政“三个必须”渠道,社区代表大会、社情通报大会、社区座谈会必须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引导社区少数民族同胞参与居民区自治和社区共治。

下一步,街道将探索把政府购买服务与社区支持社区民族分会发展“捆绑”推进,进一步整合社区民族联分会力量,把分会日常服务“项目化”,制定规范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规范,试点以政府购买社区民族联分会“项目化”服务的方式。一方面为分会运作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破解社区民族联分会运作经费问题;另一方面促进分会加强自身规范化管理,为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日常服务。

四、做实“两大特色”,以“品牌化”活动促进交融

经过多年坚持和积累,街道结合社区特点,努力打造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工作载体和活动平台,创立了“老买热线”和“上海也有我的家”等闻名上海的特色民族工作品牌,为构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夯实了基础。

上海市第一条专门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热线---“老买热线”创立于彭浦新村街道。1998年,回族同胞买玉秀用自家电话开通了“老买热线”,多年来坚持义务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回族等穆斯林群众的风俗习惯咨询和服务。如今“老买热线”已发展为由社区民族联分会骨干成员共同运作,服务方式从传统“坐堂式”转变为“上门式”,服务内容也拓展到提供帮困、助学、婚姻介绍、清真监督、结对助老和协助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的突发事件等方面,有效促进了社区各民族群众之间共居、共学、共识、共乐的和谐氛围。16年来,“老买热线”共接听电话5000多次,累计为千余人(次)各民族群众提供了义务服务,协助相关部门妥善处置了多起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纠纷,成为闸北区社区民族工作的特色品牌。

“上海也有我的家”活动开辟了全市以“校社共建”推进民族工作的先河,是党的民族工作在实践中的一种创新。1998年,上海市共康中学成立之初,街道主动与学校西藏班开展以“家”为主题的结对活动。多年来,活动以宋庆龄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为载体,培养“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爱国情怀,形式从单一与少数居民结对,扩展到180名社区居民、33个居委会、8个社区单位、民营企业、楼组和民主党派;内容由单纯的生活关怀拓展到思想、道德、爱好、学业等全面关爱,为藏汉团结播下了爱的“种子”。16年来,累计1900余名共康中学西藏班学生参加结对,其中95%考入全国重点和普通高中,很多结对毕业生已经成为建设西藏的重要力量。

16年来,上海结对家长与藏族学生结下的深厚民族大爱,多次被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文汇报、联合时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未来,雪域高原的莘莘学子与黄浦江畔的阿爸阿妈还将继续谱写着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要求,彭浦新村街道将以此为目标,重点探索提升“老买热线”在帮助和引导外来少数民群众融入社区方面的联系和服务功能,搭建促进社区各民族交流交融的有效平台;深化“上海也有我的家”结对活动,在促进西藏班学生与社区居民情感交融方面的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把汉藏情谊由结对居民“辐射”到全体社区居民,由西藏班学生“辐射”到西藏班学生家长,由黄浦江畔“辐射”到雪域高原,把结对活动由“上海也有我的家”升华到“上海也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