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宗教专刊  >  观察思考

当前佛教夏令营活动的几点思考-刘元春

发布日期:2016-07-26

当前佛教夏令营活动的几点思考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所  刘元春

一年一度的暑假要到了,各类五花八门的夏令营广告,让人应接不暇。其中,各地佛教寺院举办“夏令营”的宣传,往往也占据了佛教宣传媒体的栏目头条,诸如网站、杂志、微信等公共平台或自媒体空间,形成了不间断的“热播”。一些影响较大的寺院,多数通过已有的微信群落发布消息,其他的寺院多借助公共佛教网站进行新闻报道,或者通过有关旅游机构发布信息。百度查阅,单单某一个“传统文化论坛”网站陆续公布的,2016年7、8月内的佛教夏令营,就已有近百家寺院举办,可谓争先恐后、各显神通。

与其他社会机构组织夏令营相似,佛教寺院的夏令营也基本上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但从总体看,佛教夏令营还是以18岁以上大中专学生为参与主体。招收人数,一般根据寺院空间容纳条件决定,从数十人到数百人不等,但大多数在100人左右。这除了便于管理外,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考量。时间以7天居多,也有更长时间的,但超过一个月的较少。与其他夏令营最大不同点,在于寺院主办的佛教夏令营绝大多数是免费的,一般都是学员来往路费自理外,活动期间食宿及其他费用均由寺院承担,并且还会资助经济困难的学员。佛教夏令营活动内容基本相似,大致包括一下几个板块:一是佛教知识讲座,一般以比较知名的出家法师为主,兼请人数不一的佛学专家、著名居士等专题演讲。二是佛教生活体验,不同宗派的寺院虽有侧重点,但多是以“短期出家”、“禅修”等为主题的“修行”活动;三是佛教文化交流,诸如佛教歌舞、书画、茶道表演,以及学员与僧众形式多样的文化沙龙等交流活动。近年来,一些名山大寺、特别是大城市中的著名佛教寺院,已经改变了过去比较零散的活动方式,逐步形成了很有文化品牌意义的系列佛教文化活动,成为持续的“文化节”、“文化周”,其活动内容不仅限于青少年,而是面向各个社会阶层,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夏令营(Summer Camp) 起源于美国。1861年夏天,一位来自康涅狄格州的教师肯恩(Frederick W. Gunn),率领孩童进行为期两周的登山、健行、帆船、钓鱼等户外活动,来均衡孩童身心。“肯恩营队”每年八月在一座森林的湖畔集结,持续进行了十二之久。在中国,夏令营从建国后出现,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期。中国少先队建队之初,第一批少先队员到前苏联去参加黑海夏令营,这是最早出现的中国夏令营。当时的夏令营是由国家出资的公益性活动,是免费参加的。由于经济条件所限, 一般只有少数的优秀学生才能参加,具有奖励性质。1992年,由日本方提出建议,在内蒙古草原上举办了一场中日草原探险夏令营。夏令营中暴露出来的中国独生子女在生存方面的诸多问题,被作家孙云晓所意识到,他所著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了上百家传媒参与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逐渐淡去之后,国内夏令营的组织者不再只是学校、教委等教育部门,能参与到夏令营中的学生也逐渐增加,这时,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夏令营才开始发展,出现了大批收费低廉的夏令营活动,且“吃苦”夏令营风行。一般认为,夏令营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是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好补充。学生们通过一种不同于学校和家庭的生活,想尝试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尤其在夏令营一起训练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获得了很大的乐趣和帮助,这是书本上和课堂上所没有的和感受不到的,对他们的成长也是很有益处的事情。

中国佛教界举办夏令营活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先有台湾地区佛教界发起,到九十年代初期由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柏林寺方丈净慧法师率先创办“生活禅夏令营”开始,引领并推动了佛教夏令营的热潮,从“一枝独秀”到如今的“百花齐放”,成为越来越令人瞩目的一种佛教社会文化活动。目前,看到最早有关台湾地区佛教界举办佛教夏令营的资料,是《星云大师讲演集》中有两篇文章即《我们办佛学夏令营的意义》(1969年7月)与《为什么要参加夏令营》(1970年7月)。这两篇都是星云大师在佛光山大专佛学夏令营开营典礼上的演讲稿,他列举了佛光山为什么要举办夏令营的意义。首届提出的四点意义是:一.响应复兴中华文化运动 ;二.开拓我们智能的领域;三.寻求我们心灵的主人;四.安顿我们生命的世界。第二届在首届所提出的四点意义基础上又进一步的阐释为:第一是为了升华我们的人格;第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烦恼;第三是为了扩大我们的心胸;第四是为了庄严我们的世界。两相比较,前者基于传扬中国传统文化,后者更注重个体人格与道德的培育,概而言之,佛光山创办佛教夏令营目的在传扬中国佛教文化与信仰精神中,推动完善人格和倡扬道德的教化。星云大师认为,“今日我们的国家既倡导复兴中华文化,则昌明佛法,是刻不容缓之事。”“佛学,是生命之学。研究佛学,不是为了标奇立异,不是为了技能和温饱,而是为了庄严自己,超脱自己,为自己的生命找寻一个安顿的世界。”“人格,不是父母师长能够给予的,也不是黄金美钞所能购买的。人格是我们遵循道德而培养的,是我们契合真理而升华的。”“人生于世,有其当为,也有其不当为。当为者,虽是赴汤蹈火,杀身丧命,也在所不辞;不当为者,虽高官厚禄,黄金美钞,也应该拒绝。这种情操,要在我们青年时期中培养。在浩瀚无边的佛法中,在庄严宁静的道场里,才可以长养青年的信心,才可以升华青年的人格!”从柏林寺网站《夏令营》专栏文章中可以看出,净慧法师在1993年7月首届“生活禅夏令营”典礼上也介绍了他的初衷,“现代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太忙碌,太紧张,太少照顾内心的宁静与安详,太多的贪求,太多的失望。这正需要佛教面向人间,关怀现代人的生活,用佛法的智慧解决现代人的苦恼。生活禅抓住了这一因缘,它强调学人应将佛法的精神落实融化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将禅的智慧实现于生命的分分秒秒。”“当今时代亟需佛法甘露的滋润,佛法的弘 扬应该紧扣时代因缘,立足现实,改善人生;禅作为佛教中宗教气氛最淡、与生活最贴切的法 门,对于解决现代人的苦恼无疑具有优势。”“夏令营活动意在向青年教友提供一次体验丛林生活、亲近三宝、坚定正信的机会,以展现生活禅的内涵。参加生活禅夏令营的以知识界教友为主,更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未来佛教事业的发展作人才准备。同时,我们也想通过这次活动,藉助十方大德的认同和参与、研讨与切磋,试图探索传统的佛教禅学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切入点,以利于我们进一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把人间佛教思想落到实处,为现实人生勤恳奉献。”

从佛光山大专佛学夏令营到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我们能够看出中国佛教夏令营是基于服务现实社会的需要,本着落实人间佛教的信仰精神,利用暑假等休息时间,通过“严肃活泼”的方式,让青年佛教信仰者与佛教文化的爱好者们接受一定的佛教义理与仪轨的开导和训练,提升他们对生活的反思、生命的认识,培育道德,完善人格。因此,有关研究者认为“佛教夏令营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佛教丛林与现代社会教育契合的切入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政策日益包容、开明的产物。通过20年的实践,佛教夏令营把人们认为深奥难懂的教理教义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表达出来,因而易于为佛教爱好者、为忙碌都市中的现代人接受,使佛教以新的面貌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国民族报》2013年曾对此发表过专门的文章)因此,学者们普遍肯定当前佛教夏令营是“我国兴起的一种现代佛教教育形式”。对照本人多年来关注并参与有关佛教夏令营活动的感觉,我基本赞同这样的结论。不过,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佛教具有特殊的教育资源,自然不同于其他的现代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国民教育,有其可为与不可为的领域。或者说,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佛教夏令营自当发挥其可为的特长。

其一,佛教夏令营,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形式,应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前提下,侧重发挥其道德教化之特长,起到净化心灵进而抑恶扬善的积极作用。

实事求是的讲,当今社会最为缺乏的是敬畏之心,由此引发信仰缺失、道德沦丧等令人遗憾的社会不良风气。信仰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美好的信仰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举观人类社会信仰因人而异,千差万别,诸如宗教信仰、政治信仰等等。要了解“信仰教育”,首先要了解“信仰”。要认识信仰,首先必须要认识到有关信仰的五个基本点:一、信仰是建立于理性之上,与迷信完全是两回事;二、信仰不一定就是宗教的,它包含宗教信仰,且远大于宗教信仰;三、信仰是一种向导,高于理想,具有最高性与持续性;四、信仰是心灵的归宿,建立积极信仰对个人、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五、信仰有真伪、高低、积极消极之分;当然,前四点所说的信仰一定要是真信仰。所以,信仰是最高的价值向导,没有信仰就不能从最高的高处和最远的远方看问题,超越问题的局限,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人们往往会因为缺乏了信仰,缺乏了美好的信仰,而导致价值观、人生观的被扭曲,最终贻害无穷。“一个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甚至也可能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但绝对需要也肯定存在一定的人生信仰。同时,任何别的信仰形态如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等终究要通过人生信仰的中介,才能真正作用于具体的人格建构。”“有道德上理想人格追求的人才可能成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才可能‘铁肩担道义’,为人类的最大福祉贡献一切,并在奋斗中感受人生的意义与幸福。”(引文参见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页203,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因此,所说的“信仰教育”并不就是宗教教育,也不应当限于政治教育,而应当是树立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等的教育,其目的是要有益于塑造理想的、崇高的、持久的人格形象。也就是说,社会信仰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人生价值取向,它通过引导或教化引领人们憧憬和追求完美的生活情态与生命境界,并持续的坚守所信奉的理念与品格,把它们作为行动的准则。

人类价值取向包括经验价值取向、规范价值取向、终极价值取向三种形态。其中,终极价值取向是最高价值取向。“只有从终极价值取向出发看规范价值取向,规范价值取向才有价值上的根基;只有从规范价值取向看经验价值取向,经验价值取向才不至成为纯粹偶然的东西。”(参见荆学民《人类信仰论》,页160,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道德是价值取向的核心内容,道德教育又是信仰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我们的道德教育存在突出的误区在于:“1、我们目前较少或者没有考虑日常行为规范之上或之内的东西到底是什么;2、我们只是希望建立些规范却很少或没有考虑到,如果没有内核,这些规范会因为其价值的无根性而成为一盘散沙、索然无味的,教育对象可以服从却无法内化这些无内在联系的杂乱无章的规则本身。”(引文见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页9,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这种教育的缺陷,必然带来“技术理性”发达的同时,“价值理性”却越来越淡化甚至消失。这必定让社会发展表现出“事倍功半”的结果。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受到很大冲击,“信仰危机”已经引起大家广泛的关注。社会是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群体或个人的信仰缺失,都将带来社会的连锁反映。因此,在新时期加强信仰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社会文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谈及“宗教”,我比较赞同“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这样的界定,显然这种宗旨的教育或教育的宗旨,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并且具有最基本的大众能够普遍接受的生活礼仪与道德准则,而不是那些神秘莫测甚至荒诞不经的东西。这样,即使是具有一定宗教背景的社会教育形式,也必须贴近生活,走进人们的心里。星云大师认为人间佛教具有.人间性、.生活性、.利他性、.喜乐性、.时代性、.普济性六个特性,因此“只要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凡有助于增进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净慧法师提出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最终是要求“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在优化自身素质方面,则要求有信仰,讲因果,有良心,讲道德。一个人能在日常生活中以信仰、因果、道德来要求自己,就会端正生活方向,提升生活品质,做一个有良心、讲道德的人;在和谐自他关系方面,则要求懂得感恩、懂得包容、懂得分享、懂得结缘,做一个讲奉献、讲慈悲的人。一个人在工作中知道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并以之提升思想境界,和谐人际关系,就能顺利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收到人心和善、社会和睦的效果。这就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在宗教信仰中,道德与信仰实际上是一体的。离开道德,信仰无以落实;离开信仰,道德无所寄托,两者是一体相融的。宗教道德教育具有十分突出的神圣性、精神性、文化性。神圣性能够让人体验出生活的意义,提升生活的价值,并内在的强化践行道德原则的动机。精神性能够铸造人的天理良心,构成维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强大的精神防线。文化性能够为宗教道德提供修养的途径与情境,从而对道德教育形成一种支撑。所以,即使在社会一般信仰教育中进行的宗教道德教育,也难免完全拒离某种宗教道德所依托的“信仰意味”。任何形态的人类文化,都与相关民族和群体特殊文化传统理念息息相通,其能生存、发展下去,既具有稳定的特质,又具有能动的普世性,包涵着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曾以儒、佛、道思想作为精神内核,融摄了多民族文化,成为多元复合文化,构筑了东方文化体系,表现出整体性、包容性、开放性。尤其是伦理性、精神性特点。我们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否则,我们会遗失发展方向,也会失去生存根底。我们既要勇敢的、积极的运用现代科技,又要理性的、深刻的吸纳优秀文化传统。我们应当运用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等科学方法,厘清信仰教育中宗教道德的积极与消极因素,作到适当的扬弃,变消极为积极,并尽可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

其二,在佛教夏令营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佛教界传统文化优势,坚持为社会培养学有专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人才,为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毫无疑问,佛教寺院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正如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讲中所说的,“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自古至今,佛教对书画、乐舞、建筑、文学等艺术都产生着丰富而深刻的作用,而且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与传播,仍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些深蕴着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艺术体系,成为构筑着中国文化精神与社会愿景的最基本元素,成为凝聚中国软实力的基础力量。

考量当前佛教夏令营活动主体与内容,有不少寺院越来越关注并着力推动有关传统文化艺术专门人才的培育,有的已经形成了某一寺院甚至某一区域的品牌文化项目。比如,上海玉佛寺在已经连续15年举办“觉群文化周”上,力推的“觉群杯”青少年书法大赛、“梵乐净心”音乐会等就很有特色。玉佛寺觉群文化周与一般意义上的佛教夏令营不同,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艺术人才有计划培养的经验,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另外,上海松江的西林禅寺近年来连续举办的专题夏令营,也是值得关注的。比如,?2015年8月14日,上海西林禅寺举办“古琴禅修班、崇恩夏令营”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近40人,利用暑假参加禅修夏令营。该寺礼请古琴老师给学员讲解有关古琴的知识,讲解古琴各项指法和技法,为营员们打开通往空灵、清幽古琴天地之门,让学员们在千年古刹的佛光塔影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再比如江苏太仓同觉寺,寺院面向国内外聘请艺术家成立了佛教音乐研创中心,深入系统的开展佛教音乐艺术的研究与创新,其中要广泛吸纳当地民间民俗艺术精华,培养专门僧俗人才。同觉寺还联合港台素食专家与机构,举办“大素之美”素食节,推动健康生活方式,博得大众好评。佛教界开展这些社会公益性质的教育培训活动,能够为家庭经济苦难的青少年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的机会,为发掘人才广开善门,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支持和赞叹的。

当然,在佛教夏令营活动中,我们也能看到“滥竽充数”者。如果百度搜索一下,就能发现不少打着“佛教夏令营”活动旗号,以佛教做噱头 “借佛敛财”,甚至我们能发现一些旅游公司、培训机构等等也混迹其间。这些团体或个人,往往高挂出众多名人、大师头衔,开出奇高的授课费,或者打着“听课免费”招牌而收取繁多的其它费用,欺诈大众。这种浑水摸鱼的动向,值得包括佛教界在内的社会明眼人,时时的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