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敦煌 发布时间:2024-04-29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努力地保护敦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发掘、阐释、传承、弘扬其价值和内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厚滋养,让敦煌文化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彩。

敦煌.bmp

敦煌彩塑精品众多,历经千余年依旧绚丽精致。如莫高窟第45窟彩塑,雕塑家以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一组精美的群像,通过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人物的组合,表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图为莫高窟第45窟西壁佛龛彩塑。敦煌研究院供图

  坚持科技创新,守护传承历史文脉。文物保护是敦煌研究院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多年来,敦煌研究院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大文物科技保护力度,攻克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在壁画保护、土遗址保护、文物数字化研究等领域总结出成套“敦煌经验”。目前,敦煌研究院正在致力于推动我国石窟、壁画和土遗址等重要文物资源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面向全球汇聚与吸引文化遗产保护顶尖人才,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前沿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服务支撑国家文化战略。要持续开展文物保护重大科研项目,稳步提升文物科技保护基础研究水平,加快敦煌石窟及院属六处石窟的数字化进程,在上线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和“数字藏经洞”博物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资源库内容,实现数字资源的活化利用与多元化的创新性发展。

  深入挖掘敦煌文化价值,筑牢文化自信根基。以敦煌石窟和藏经洞出土文物等为主要内容的敦煌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要持续推进敦煌学各学科的研究,并拓展研究领域,特别是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丝绸之路民族文化研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推进考古调查与发掘,加快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编写,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一手资料;积极构建敦煌考古研究的体系,形成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的规范和标准,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引领国内石窟寺考古工作。

  加强活化利用,助力文化传承发展。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在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敦煌积累留存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深入挖掘展示敦煌艺术及其研究成果,在国内20多个省区市,以及美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敦煌艺术展”、“数字敦煌展”、“敦煌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借助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展会平台,承办各类学术活动、艺术展览20余场,举办10余场“敦煌文化环球连线——走进使领馆活动”。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国内外不断推出不同形式的敦煌艺术展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敦煌故事。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共建国家高等院校、文博机构和社会各界开展交流合作,组织6批次专家学者赴印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围绕敦煌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变迁,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宗教、社会、文化等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学理支撑。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持续加强与国际敦煌学研究机构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的学术文化交流,增强敦煌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力、影响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奋进八十载,启航新征程。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用心呵护敦煌这份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让敦煌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