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案例选登】培根铸魂 探索德育新途径——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以“三融”为核心开展民族班德育工作 发布时间:2022-01-19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上海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上海民宗”微信公众号即日起将选登一批各区民族工作优秀案例。


培根铸魂 探索德育新途径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以“三融”为核心开展民族班德育工作

2021年12月31日,在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举办的“你好,2022”升旗仪式上,26名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组成的舞龙舞狮队,带来了《龙腾狮跃迎新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近年来,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以“三融”为核心,创新开展民族班德育工作,大力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探索面向民族融合的德育创新方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孩子心灵深处。

一、融入是前提

为了做好融入工作,学校多角度、多形式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积极为学生创建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让民族团结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学校定期组织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理论学习、观看爱国主义电影、阅读红色经典书籍等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理论教育;以实践活动为平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参观革命旧址,寻觅英雄足迹,接触社会,提升自我对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程度和精神内涵;以大学附中为特色,积极加强与同济大学生民族工作的联动,以大学文化为纽带,举行大手牵小手结对,多渠道、多方式探索大、中学少数民族一体化的有效路径。

同时,学校积极挖掘国家级课程中蕴含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组织教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专项研讨会,紧密结合各学科新课标的要求,在执行新课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把民族团结教育的要素自然融入其中,特别是历史、政治、地理学科的教师,深入讲授我国各民族为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做出的贡献,帮助学生全面建立起民族团结意识、家国情怀。

在班级建制上,学校大胆尝试插班和混班教学模式,积极为学生创建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强调积极疏导,使民族班学生尽快熟悉、适应学习生活节奏,与同学友好相处。同时,各民族学生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了解民族知识和民族文化。

二、融合是关键

融合,首先要有制度保障。为此,学校出台《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管理条例》等管理制度文件10项,工作规范化台账6项,为民族班学生的学习生活保驾护航。混班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育模式,在学习、生活、行为规范及思想教育上实行“一体化管理”。

其次,要做好队伍建设,形成全员育人格局。学校成立了新疆内地高中班管理处,形成“少数民族专干+内派教师+工作室”全覆盖、全交叉、全叠加的育人模式。在学生层面,学校坚持开展“一帮一”“多帮一”活动结对。

在构建促进民族融合的软环境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上海的学校和生活,学校组织多方力量,为学生在上海建立一个“家”。

三、融化是目标

舞龙、舞狮运动作为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推进学生体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有力举措之一,将民族团结、传统文化、集体协作等精神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去年,该校舞龙舞狮队更是荣获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创意龙狮二等奖。

近年来,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将民族文化融化在社团活动中,建立多民族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平台,这不仅为多民族文化创造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也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在学生社团中的相互融合,使社团成员都能受到民族融合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该校还组建民族班学生艺术团,由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合唱等节目经常在校内外的舞台上绽放光彩;组建龙舟队,通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此外,该校深入开展民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走进敬老院、“阳光之家”,开展志愿者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教育,将“感恩”教育植入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