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专访花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扎实做好超大城市民族工作 发布时间:2021-03-17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民族》融媒体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局长花蓓。

花1.jpg

《中国民族》: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民族》融媒体的专访。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这个特殊重大历史节点,结合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和工作实际,请您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花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鲜明主线和战略任务。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民族工作,明确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值此建党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际,结合自身履职和工作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日益成为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重要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开展城市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

花2.jpg

▲上海各族群众乘坐民族团结号地铁列车

《中国民族》: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全市服务体系建设、融入城市文化生活,将民族事务纳入全市社会治理工作的全局,成果卓著。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些上海市民族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

花蓓: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历来是“五方杂处”、多元交融之地。上海56个民族成分齐全,分布在社会各行各业。作为开放度高、国际影响力大的超大城市,上海的“窗口”“辐射”“示范”等作用明显,民族工作敏感度高、涉及面广,关系全市发展大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多年来,上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政治导向。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深入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将民族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总体部署、整体推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民族工作。全市16个区实现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全覆盖。全面落实中央“三个带头”“四个纳入”的要求。

二是注重制度建设。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上海以市委市政府或多部门联合发文的形式,出台了多个文件,涉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社区民族工作、民族法规和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防范处置、少数民族群众来沪务工服务和管理等方面,推动民族工作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

三是完善工作格局。依托“两点一面、三级联动”工作格局,以学校和街道为重点,抓住社区整个基本面,构筑以党建为引领,市、区、街镇、村居联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符合上海超大城市特点的民族工作体系,并依托“两张网”建设,提高民族事务治理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始终坚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过程中,更加注重精神力量建设和思想教育,特别是立足国际化大都市实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建设教育基地和实践平台,使生活在上海的各族群众都能找到中华文化之根,得到中华文化的浸润。

一是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二是拓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渠道。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评选范围从社区拓展到企业、学校、机关,在“六进”基础上,推动创建工作进楼宇、进园区。

三是做好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全民健身项目进入城乡社区。

始终坚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让各族群众都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来,通过共建共治实现共享,不断提升城市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助力脱贫攻坚。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协助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贵州等省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为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助力。

二是做好内地民族班及高校民族工作。与教育部门对接,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进校园、进学生头脑,指导学校在校园文化中体现民族团结进步内容。会同相关部门连续5年举办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近10万名大学生参与。

三是抓好流入地与流出地对接。继续完善同四川、青海、新疆、甘肃等地的协作机制,继续商请民族地区派员来沪挂职,共同做好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

始终坚持把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作为根本途径。结合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完善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一是坚持公共服务均等化。遍布全市的行政事务受理中心对各族群众一视同仁,公平办理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行政审批事项。重视对服务行业和生产经营者的教育和管理,坚决杜绝在劳动用工、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歧视少数民族、损害民族团结的情况。

二是坚持“情、理、法”相结合的管理思路。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确保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族群众自觉依法办事。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综合运用法律、教育、协商、调解等方式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同时,既讲依法也讲方法,在法治轨道上、政策框架下,寻求最优解。

三是夯实基础,抓早抓小。把基层涉及民族因素的各类问题发现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初始阶段,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市、区、街道乡镇3个层级及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确保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各级少数民族联合会组织的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加强少数民族志愿者队伍建设,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来。

四是依托社区,推动民族工作见物见人。注重从情感关怀入手,推动民族融合、社区融入,培养少数民族群众的参与感、融入感。鼓励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平安建设、疫情防控、光盘行动、生活垃圾分类、爱卫运动等活动,在参与中增进了解和共识。

花3.jpg

▲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上海进博会

《中国民族》:启航新时代,迈步新征程。下一步,上海市将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花蓓: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上海将立足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弘扬“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彰显显著优势的最大亮点来抓,团结凝聚全市各族群众,为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助力。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构建“1+4+N”的上海城市民族工作新格局。发挥好党建工作全覆盖和城市管理精细化的优势,构建“1+4+N”的上海城市民族工作新体系,“1”就是党建引领,“4”就是市、区、街镇、村居四级网络体系,“N”就是非政府组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二是坚持服务大局,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相结合。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把上海及其他地区推进乡村振兴中已经取得的有效做法和经验,更加积极地推广到对口帮扶地区。

三是坚持深入基层,不断开拓创新民族工作资源。以基层为重点,结合基层特点不断创造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使上海民族工作永葆生机与活力。继续试点推广以“白领驿家”为典型、以新型社会组织为主体的民族团结进步“进楼宇”“进园区”工作,把创建工作进一步延伸到园区、企业、社会组织。建设特色鲜明、体现上海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特点开展创建。整合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进一步推动民族工作尤其是基层民族工作的实体化、平台化。

花4.jpg

▲2017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部分成员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