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亲如一家 助力上海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专访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郑钢淼 发布时间:2021-12-28
记者 :您好!请您结合上海市情和工作实际, 谈谈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会。
郑钢淼 :当前,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把握讲话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团结复兴的伟大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民族关系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科学总结。上海民族工作的实践,充分证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规律,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方向,意义重大。
上海历史上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如 今,上海市 56 个民族齐全,有少数民族人口 48 万, 占全市人口总量的 1.9%。其中,28 万人是改革开放 以来迁入的,占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 58%。上海民 族工作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探索性特点,是宣传 我国民族政策和展示民族团结进步成效的重要窗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及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把城市民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形成了立足上海特大城市基本特点,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总体思路。先后召开了全市民族工作会议和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等,印发了加强和改 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依法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社区,关注来沪少数民族群体,推动相互嵌入式社区环境营造,形成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城市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广泛凝聚各族群众的思想共识,团结他们共同建设城市、共享城市生活的美好。其重点是解决“进得来、稳得住、过得好、能融入”的问题。十一届市委十一次全会就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 创新、 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 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进行了部署动员。做好民 族工作是推动城市软实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 都市进程中,需要调动各族同胞的积极性。必须坚持“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理念,汇聚起全市各族 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记者 :上海是如何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 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助力全市各项事业发展全 局的?
郑钢淼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先后有 1076个单位和 332 名个人获得表彰。在 2019 年召开的全市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市委书记李强同志强调,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既是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体现,也是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检验。具体而言,近年来上海城市民族工作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
聚焦人心争取。搞好民族团结最根本的还是赢得 人心,我们坚持把“促融合”和“暖心事”放在突出 位置。在全市各高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达 4.6 万人,西藏班、新疆班学生 7600 多人。各学校坚持从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抓起,不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全市共有来自民族地区的群众经营的拉面门店 1500 多家,从业人员近 6000 人。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 疫情对这个行业影响较大,为此,全市第一时间下发通知,基层社区和各级民族联组织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帮助业主渡过难关。
夯实社区基础。社区是城市民族工作的关键环 节,主要任务是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营造良好 社会环境。居住着 4000 多名各族群众的浦东新区花 木街道社区,坚持为各族居民服务,致力于打造团结 和谐的居住环境,取得显著成效,被评为全国民族团 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坚持依法治理。按照“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 处理”的原则,坚持情与法统一,不绕开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搞行政强迫,用法治保障和促进民族 团结。
加大宣传力度。工作中既重视“面”的覆盖,也 注重“点”的带动。我们连续 20 多年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治宣传月活动,通过命名“民族团结号”地铁列车、将上海博物馆等 9 家单位确定为民族团结进 步教育基地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向全社会传递“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正能量。
完善工作机制。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坚决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形成了党委主导、职能部 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各方力量参与的民族工作格 局。市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内设民族宗教工作专项协作 机制,推动民族工作与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紧密结 合,促进“两点一面、三级联动”的工作思路和格局,即紧紧抓住街镇和学校两个点,形成社区工作面,落实基本政策均等化、基层治理网格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和城市管理法治化的要求。推动市、区、街镇三级工作整体联动,市区负责工作谋划和政策研究,街镇负责具体落实并指导社区工作。
记者 :上海是如何抓紧抓实扶贫协作工作, 助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全面小康的?
郑钢淼 :上海长期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和贵州等省区。我们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 治藏方略、治疆方略,扎实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和东 西部扶贫协作系列重要部署,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大 工作力度和更精准帮扶举措,圆满完成阶段性任务, 为民族地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应有贡献。
坚持高位推进。市委坚持将对口支援工作放在 全市大局中落实推动。 在新疆莎车、 叶城、 泽普、 巴楚等地脱贫攻坚中,两年多时间累计安排财政资金近百亿,实施项目数百个,选派干部人才上千人次,圆满完成了助力各县如期脱贫的任务。
持续精准发力。在援滇工作的 25 年中,我们坚 持“中央要求、地方需求、上海所能”相结合,贯彻 “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帮扶方针,分阶段持续推动。在探索起步阶段,针对扶贫资金缺乏整合以及难以入村的实际,重点解决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问题,首批 44 个温饱试点村一举摘掉贫困帽子。在完善发展阶段,我们以整村推进为抓手,重点推动水、电、路、沼气、住房和广播电视接收等项目,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教育、 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帮扶。在重点倾斜阶段,聚焦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确保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地区给予资金项目重点倾斜,开展了对镇沅、金平、丘北、富宁、澜沧等县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在精准扶贫阶段,将工作重心沉到贫困县,聚焦贫困村,绑定贫困户,实现了对云南 13 个州市 74 个贫困县结对帮扶全覆盖。
培育内生动力。针对西藏日喀则市及对口 5 县 的产业特色,帮助培育了亚东鲑鱼、木耳,江孜青 稞、沙棘,拉孜藏鸡、西瓜,萨迦唐卡、藏香等一 批高原特色产品。建立了援建资金、产业项目和建 档立卡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每年组织日喀 则企业参加上海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大 力促进日喀则文化旅游产业,举办珠峰文化旅游节。 近年来萨迦古城、定日珠峰文化旅游和亚东“多情湖”文旅项目等,有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推动上海和新疆 两地交往交流交融,每年组织上千名中小学生和社 会各界人士开展“青少年手拉手”“民族团结一家亲” 等活动。组织推动上海文化团队赴新疆喀什演出交流 50 余场、喀什文艺团队来沪演出 60 余场。开行旅游包机超过 50 架次,累计运送游客超过 5000 人次。组织机关、事业单位与喀什开展结对共建,数百家企业和社会组织捐资捐物。随着工作的机制化, 两地联系日益密切。
记者 :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 深度交融方面,上海还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郑钢淼 :城市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园。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各族群众中 广泛开展增进“五个认同”教育,凝聚最广泛的思想共识,调动最广泛的积极性,汇聚最广泛的力量, 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要坚持民族团结 进步创建和对口支援“两方面”并重,在持续深入 开展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同时,按照中央“四个不摘”的要求,全面转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要聚焦少数民族 群众分布特点,坚持街镇和学校“两个点”用力, 深刻理解民族工作“急不得、缓不得”的道理,聚 焦重点难点问题,持续有序推动工作不断深入,绵 绵用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