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道教
道教创立于东汉末年(公元25~220年),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以长生不老之道作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教义、文化、信仰方式等根植于华夏民族传统,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几千年来,道教对华夏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及其维系,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在文学、建筑、艺术、中医、科技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华语世界至今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相传三国时期(公元220至280年),道教开始传入上海地区,著名道士葛玄曾在今上海松江地区活动。后世传说上海地区第一座道观出现在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上海开埠后,随着城市崛起,万商云集,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各地移民纷至沓来,一些著名的道士也旅居上海,上海的道教得到很大发展,在全国道教中的影响也超过以往。为了适应民众宗教生活的需要,上海道教科仪中还吸收了不少民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戏曲成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近年来,上海道教界积极响应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行动的号召,着力进行捐资助学、植树造林、扶危济困、社会慈善等公益事业。为整理和弘扬道教文化,上海市道教协会同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出版录音带《中国道教音乐?上海卷》,拍摄完成专题片《中国道教斋醮?上海卷》,积极开展道教界的交往和联系及国际间的友好往来。
上海道教历史上都比较讲究正宗的师承,以正一道观和正一道士居多。据统计上海地区现有道教宫观22所,教职人员100余名,每年进入道观参加宗教活动的约150万人次,比较著名的道观有海上白云观、上海城隍庙和钦赐仰殿道观。
海上白云观,也称上海白云观,前身是全真道士在1862年创建于北门外的雷祖殿,新址坐落于古城墙边的大境路。白云观内供奉的八十多尊道教塑像,均采用汉代老工艺“脱胎”技术制作而成,其中大殿内玉皇坐像高五米。此外,观内还有九尊铜神像系明代文物。
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后),庙内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城隍神)和霍光(汉大将军博陆侯)。清代时香火极其鼎盛,上海的男女老幼,人人皆知城隍庙。上海开埠后,城隍庙及其周围地区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到城隍庙可以购买许多生活必需品,特别是一些日用小商品。
钦赐仰殿,是浦东新区著名的道观,又名“东岳行宫”,有“千年古观”之誉。相传三国时东吴孙权为其母吴国太而建,又传是唐代皇帝敕建,也有传此殿原名“金四娘殿”,清乾隆改为“钦赐仰殿”,供奉东岳大帝。全观由牌楼、东岳殿、三清殿、藏经楼和仙居楼等主体建筑组成。这些道观的江南古建筑风格各异,古色古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