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宗专题  >  背景资料

上海基督教

发布日期:2009-03-01

  基督教(新教)于1831年由德国传教士郭士立传入上海。自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世界基督教的主要宗派均派遣传教士来上海,在传教的同时,还兴办医院、学校、出版、慈善事业等,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女青年会等社会服务团体和慈善救济团体也进入上海。历史上,上海著名的教会大学有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教会医院有同仁医院、宏仁医院,教会出版机构有广学会。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影响下,一些基督教界的有识之士对中国基督教实现独立自主,做出了不懈努力。1906年,上海俞国桢牧师组织中国耶稣自立会,提出“爱国爱教”口号,要求实现“自立、自养、自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7月,吴耀宗等40位基督教界人士在上海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宣言,发起实行独立自办教会宗旨的“三自革新运动”。1958年,上海市基督教按照“求同存异、互相尊重”的方针,实行联合礼拜,不同宗派“彼此尊重”,改变了过去基督教宗派林立的局面。

  为满足日益增多的在沪外国侨民的宗教生活需求,自1996年起,市基督教两会先后在国际礼拜堂和鸿恩堂开设了英语专场礼拜、在新泾堂开设了韩语专场礼拜。市基督教两会曾接待过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南非著名社会活动家图图大主教、美国著名布道家葛培理牧师、美国包乐布道会总裁包乐博士等;还接待了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如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及王后、美国前总统卡特、克林顿、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等。

  上海基督教坚持服务社会的光荣传统,兴办了敬老院,组织信徒为赈灾帮困捐款捐物,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口支援偏远欠发达地区,2003年以来,累计捐款捐物达1066余万元。

  截至2011年底,上海有基督教信徒21.80万人,教职人员275名,神学院一所,名为华东神学院,成立于1985年。全市基督教教堂(场所)169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国际礼拜堂、沐恩堂、怀恩堂、景灵堂、清心堂、鸿恩堂等。

  沐恩堂,原名慕尔堂,位于西藏中路316号,始建于1887年,现在的沐恩堂于1931年重新建造,包括大堂及钟楼、四层楼附屋等,可容1000人。大堂的方形柱子和楼座的栏杆都用假石饰面,堂顶为水泥尖拱顶,玻璃窗以黄色为主,映照出教堂的神圣氛围。

  国际礼拜堂,位于衡山路53号。1920年美国基督徒在今东湖路,租借一场所做礼拜用,取名Community Church,中文为协和礼拜堂,取“协和万邦”之意。1923年发起建堂募捐,1925年3月新堂落成,礼拜用英语,参加者主要是美国基督徒,故称美国礼拜堂。抗战时改名国际礼拜堂。该堂是一座近代哥特式砖木结构的建筑,屋顶呈交叉形木屋架。大门朝北,两边设尖拱长廊,窗框均为弧拱形,镶嵌梅花纹玻璃。1996年8月起,国际礼拜堂每星期日下午开设了在沪外籍人士参加的英语专场礼拜。

  景灵堂,位于昆山路135号,建于1924年,总面积为1067平方米,可容纳1500余人,是当时上海最大的礼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