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宗教专刊  >  观察思考

基督教中国化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5-11-26

耿卫忠

 

当谈到基督教中国化的时候,每每有人赞成有人忧。特别是基督教内部担心、质疑、甚至是反对之声皆有,或说基督教中国化是一场政治运动,或说是要化掉基督教的信仰,或说是一种世俗化。其实是否中国化是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后,一直面临的一道难题,一方面基督教若拒绝中国化,中国人对其所传的信仰理念或礼仪就无法理解,甚至还有许多的误解,则其不能在中国生根发展;另一方面是若实行中国化又担心基督教完全化为中国文化之中而失去其信仰特质。其实自基督教诞生之日起,“本土化”的问题就从来没来停止过,就连新约圣经本身也一定程度上是犹太人信仰希腊化的结果。从最早期的希腊化和罗马化(圣经和教父时期),到中世纪的欧洲化,直至近现代的西方化和全球化,基督教无论传到那里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本土化”的过程。故简言之,基督教中国化是基督教进入中国、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并为中国人认同、理解或接受最终成为中国基督教的过程。

 

一、基督教中国化与三自爱国

中国化是中国基督教是“三自”历史的传承,是“三自”内涵的深化。基督教中国化并不是脱离三自爱国运动的又一次运动,而是中国基督教继续沿着三自路线不断向前发展的正确方向。三自爱国在新中国解放之初为中国基督教顺利完成“治”、“养”与“传”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政治身份和组织建设方面基本实现了中国化,促成了后宗派时期联合礼拜的新模式。经过六十多年不断成长和发展之后,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今中国基督教“三自”的内涵也当不断深化,即全面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

正如丁光训请教所言:“因为就教会而论,三自不过主张教会的中国化,主张它发展中国特点,正像英国的教会有英国的特点,美国的教会有美国的特点一样。”——丁光训主教

 

二、基督教中国化与神学思想建设

基督教中国化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神学思想问题,如何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神学体系是基督教中国化的关键。丁光训请教:“我们是不是大可期望一个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春天?这个神学将不是重复外国神学家讲过的话,而是反映中国信徒怎样在一个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里向中国的人们传扬基督和好的福音,反映这和好的福音怎样改变中国的人们,反映中国的人们又怎样丰富教会对这一福音的认识------我希望你们在这样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神学的开拓工作上有所建树。”当早期基督教开始从耶路撒冷向外邦人(即希腊人或希利尼人)传福音的时间,遇到了一个很大的挑战:“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使徒行传15:1),“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徒15:5),意思是外邦人做基督徒,必须先成为犹太人。为此,圣灵特意向彼得显示了一个异象,从天上搥下一个包袱,里边都是摩西律法规定的不洁净的动物,圣灵启示让彼得“宰了吃”。彼得开始不懂其意,圣灵就明明告诉他:“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徒10:15)。摩西律法中规定的不洁的动物(如猪、乌鸦等)犹太人是不摸更不吃的,否则被视为犯罪和污秽。但对于没有许多希腊人而言没有这样的风俗禁忌,他们信耶稣自然没必要遵守犹太人的这些律法。随后在外邦人(一个罗马的百夫长)哥尼流一家人未按摩西律法而信耶稣的例子中,彼得得了一个结论:“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徒10:34)。这个事件说明了早期基督教进入希腊世界时无论在形式(食物),还是在神学认识(神不偏待人)上都需要因地制宜,适应发展,否则基督教也只能是犹太教中的一个宗派而已。同样,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的神学思考与形象塑造也必然要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中国化。

“外邦基督徒是否必须同时做犹太教徒这一问题,在一千几百年后的中国在另一形式下又发生了:由于基督教是一个欧洲和西方的宗教,当一个中国人接受基督教的时候,他是否也得学着像一个欧洲人或西方人?一个中国化的基督教能否算基督教?------今天,中国教会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去除了它原有的西方形象。不但它的领导同工都是中国人,不但它的经济收入依靠中国信徒,而且表达基督信仰的思想、崇拜、美术、音乐等渠道,也开始越来越中国化。”——丁光训主教

 

       三、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国文化

基督教中国化是基督福音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经过了西方化之后的基督教,自然形成了自己一套相对完整的文化特点或脉络体系,当它与中国文化相遇之后必然产生水土不服的症状。因为要让中国人理解用西方文化符号表达的基督教信仰是很困难的,如此就会有基督教“羊”文化与中国“龙”文化的冲突。所以基督教信仰在其传播过程中必须将其西方文化符号转化成中国人熟悉的文化脉络,这样才能实现基督教思想在中国文化脉络中生根的目的。圣经中“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约翰福音1:14)的表达,本身就启示了基督之“道”可以在任何地方的“我们中间”都可以成为肉身真理。“道”在当年的耶路撒冷成为肉身,被称为耶路撒冷基督教,在罗马成为肉身叫“罗马基督教”,在英国成为肉身可叫“英国基督教”,同样在中国成为肉身就叫“中国基督教”。这“道”完全可以直接在中国成为肉身,以中国文化的表达形式或文化特点示于中国人,从这个角度讲也可以把基督教中国化理解为去西方文化化。

 “回顾整个中国基督教会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是一部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适应史。”目前,中国基督教在就如何主动参与中国文化建设并起积极作用已经开始探索,“但更为重要、更加迫切的是,基督教信仰如何可能与当代正在形成的中国全新文化体系达到一种‘融贯’,在其构建中有更积极、更主动的参与。”

四、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

基督教中国化是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中国基督徒勇于社会责任担当的中国公民的身份认同。丁光训主教曾强调:“社会服务事工对于中国教会发展极为重要,基督不应仅仅是存在于人头脑的信仰,同时,这一信仰也须在现实世界中起作用。让更多的人看到教会藉着爱心和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善行和德行,使教会在服务社群的事工中与人民、社会不可分割。”

很显然,在目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下,“社会服务”无疑是基督教实现中国化、融入社会、并为社会作贡献较合适的切入点之一,也是基督教自身适应社会并与社会一同发展的重要机遇。对此,基督教无论是从圣经、神学或历史上都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优良的传统。

首先,圣经教导基督徒要用“好行为”在制度社会中过好荣神益人的属灵生活,“你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在监察的日子,归荣耀给上帝”(彼前2:12)。“好行为”的内容就是“负责地留在制度之中(家庭法规)。”“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彼得前书与保罗书信的教导同样重视这样的“家庭法规传统”(彼前2:13-15;西3:18-4:1;弗5:22-6:9;罗13:1-7)。“为主的缘故用好行为保持对每一个人的关系。”包括作儿女、作父母、作兄弟姐妹、作主人、作仆人、作公民等。“家庭法规发出社会伦理指示的方式,这法规指导人进入婚姻、职业关系,以及政治定则。”“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还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各2:14-17)。上帝的旨意是要求基督徒用“好行为”在地上尽“天职”,“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反过来基督徒如此尽责的行为又是给基督作见证,荣耀上帝的名。

赵紫宸的教会神学为中国教会的“本色化”和“中国化”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考。其中心命题有:教会乃是“成为肉身的道”、“社会的酵母”、“爱心的团契”、“群体中的群体”、“社会中的社会”、“社会中的教会”等。多年来,中国基督教一直继承和发扬着“作光作盐”的服务人群的优良传统,践行着“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奉献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已经涵盖了医疗卫生、养老托幼、助残扶贫、助困资学、灾害救助、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为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谐社会和法制中国的建设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五、基督教中国化与基督教的普世性

基督教中国化是基督教普世性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基督教从起初就是在突破民族性(犹太)中实现其普世性(希罗世界、后来的欧洲、西方、以及全球),同时又是在不断的普世化(希腊化直至最后的全球化)中实现其民族化(从最初的犹太人到全球各民族)。有人担忧中国化了的基督教会失去其普世性,否定其普世价值。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基督教的普世性本身则体现其博爱的包容性,使得基督福音传到地极成为可能,而不是天下教会大同划一,即中国基督教不可能以美国、英国等其它国家的教会为模版。

六、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以法治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化改革开放,促进文化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背景下,为中国基督教健康发展——即中国化的过程无疑提供了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基督教在此处境中,必须认真思考、认清形势、主动调适、积极面对、抓住机遇、多做贡献、谋求更好的发展。基督教中国化的历史使命仍然是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奔小康,共筑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