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宗专题  >  宣传通知

学习材料上海民族团结工作呈现新格局(联合时报)

发布日期:2014-06-01

上海民族团结工作呈现新格局

[编者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上海少数民族的数量、结构以及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据统计,截止 2013 12 31 ,上海少数民族实有人口达42.2万,较之 2010 12 31 31.2万,增加了35.3%。其中,外来少数民族有26.9万,远远超出了户籍少数民族人口(15.3万),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3.7%。从人口空间分布看,外来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近郊区(闵行、嘉定、浦东、宝山)、远郊区(松江、青浦、奉贤、金山、崇明),各有14.1万人和8.6万人,共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53.8%

上海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结构及其空间分布变化给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带来了挑战:一是外来少数民族人口流入的速度和规模日益增大,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增强。二是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区域化日益明显,使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空间布局出现失衡。三是利益多元化格局下,社会管理问题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问题交织在一起,凝聚社会共识的难度加大,城市民族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更加繁重。

实施新一轮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创建活动年以来,上海社区民族工作在继承传统和汲取社会管理领域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破解城郊管理服务引导难题,满足少数民族多样化社区需求;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民族工作,推进社区民族工作项目化;引入第三方,科学评估社区少数民族服务体系建设等等,丰富了社区民族工作的内涵,进一步巩固了社区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和法律基础。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迎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今天我们推出了三篇报道,希望通过三个典型事例的报道,将上海城市民族工作的一些创新做法,略作介绍和彰显,以展现和推动上海民族团结工作的新气象和新格局。

 

快乐奉献在南站

记徐汇区漕河泾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

张丽萍

铁路上海南站是上海中心城市的南大门,也是联系长江、珠江三角洲及中国南方其他城市包括港澳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维护安全、秩序的任务十分繁重。20143月,由于贡献突出,上海南站地区志愿者服务基地被评为“2012—2013年度上海市优秀志愿者服务基地。徐汇区漕河泾社区少数民族志愿者队伍是南站志愿者服务基地的队伍之一。

徐汇区漕河泾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20065月,由30个居委的30位少数民族联络员自愿组成,有回族、蒙古族和满族,年龄最大的76岁,年龄最小的53岁。志愿者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怀着一个朴素的愿望:快乐奉献,服务他人。

继承世博理念,将世博精神发扬光大

世博会期间,漕河泾少数民族志愿者们参加了南站的迎世博倒计时300天和100天的大型活动,志愿者们参与到世博文明劝导队中,连续一个多月坚持每天在自己的岗位上。在漕溪路、光大会展中心和上海南站周边,发放世博宣传资料、《五进社区五到家》手册及海宝徽章等、参与清洁南站、服务南站的工作,他们擦护栏、拣垃圾,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指路问津、答疑解难,在自动扶梯口宣传左行右立。就在那些为世博奉献的日日夜夜里,“快乐奉献”的理念在志愿者们心中渐渐生根发芽。

世博会后,南站志愿者外建站因为其特殊的位置,成为徐汇区唯一保留的一个服务站,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继续以上海南站为依托,立足南站,服务南站。一天,一位穿蒙古族服装的老大爷,着急地用生硬的普通话来问路。见此情景,蒙古族志愿者 老师便主动上前,询问后得知原来他是要搭乘1462车次到天津,要命的是老大爷还不知道自己跑错了车站(这趟火车是在上海火车站发车),更要命的是,看看车票,此时距离开车只有2小时了。怎么办?少数民族志愿者们不愧是在世博会中久经历练,只见他们不慌不忙,兵分两路,一路飞奔至售票处帮大爷买好去上海火车站站的地铁票;一路帮大爷提着行李等至地铁闸机口,边走边细细告知地铁要坐多少站、哪一站下车。目送大爷检票进站,消失在人流中,志愿者们长舒一口气,这时才发现自己早已满头大汗.......类似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正是在做好这样一件件小事中发挥独特优势,生动演绎着发挥优势、服务各族旅客的快乐奉献精神。

自行车骑游队,为周边平安保驾护航

漕河泾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还积极参与在上海南站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学法、守法安全出行与文明同行主题活动,上海铁路南站文明示范标志区创建、上海南站消防演练活动、和谐南站志愿者在行动”......他们在南站设立了咨询服务台,为南来北往的少数民族游客答疑解难。酷暑天,志愿者头顶烈日在路口维持交通秩序,搀扶老人、小孩过马路;寒冬日,志愿者们仍然在地铁站处维持交通安全,保持道路畅通。一面红旗当先,身着统一湖蓝色志愿者队服,20位少数民族志愿者组成了漕河泾少数民族志愿者自行车骑游队。在队长张虎的带领下,蜿如一条长龙,串街走巷,坚持定期巡逻于周边的马路、小区,服务于公交站点和十字路口,为南站周边的平安增添一份力量。

志愿者温暖结对,为来沪少数民族提供贴心服务

志愿者队伍与南站周边12家拉面馆少数民族经营者开展了结对活动。一次,一家兰州拉面馆经营者的孩子在家死亡,家属按家乡习俗将死者直接送到小桃园清真寺。由于没有死亡证明,清真寺让他们先将死者带回家等待指示,家属误以为清真寺不愿为其服务,情绪激动。少数民族志愿者张虎得悉后,当晚立即赶到死者家中了解情况。原来,死者系青海出生,还未申报户口,只有生前病历显示罹患脑瘫。根据相关规定,出具死亡证明,必须由地段医院对死者进行相关检测。死者家人却认为对亡人使用各种仪器是对其不尊重,情绪很不好。张虎会同医生、居委干部一起耐心劝解,最终说服家属,按照相关规定开出了死亡证明。回族有土葬、速葬的习俗,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志愿者张虎顾不上第二天大雪纷飞,帮助家属联系回民公墓,办理相关手续。见到自己亲人入土为安,又切实感受到志愿者的真诚帮助,死者家属的情绪平复下来。少数民族志愿者用贴心的服务,化解了矛盾。

 

从老达到老达工作室

静安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进社区民族工作

张丽萍 

提起静安区的老达,真是远近闻名。老达是回族,2003年从南京退休回沪的老达刚满60岁,热情爽朗,多才多艺。在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定居下来没多久,他就成了街道的少数民族联络组长。他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热心为来沪少数民族同胞联系子女入园、入学等,老达尤其擅长利用少数民族身份调解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古尔邦节邻里间传递油香时,化解拉面店里的纠纷中,国庆节少数民族百灵合唱团歌唱祖国活动中……都能找到老达的身影,都有老达的付出和努力。

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老达不幸罹患脑梗中风。虽经及时抢救、精心治疗,康复得很好,但是毕竟留下了后遗症。老达再要象以前那样,凡事亲力亲为,肯定力不从心了。

老达割舍不下他心爱的社区民族工作,静安区也舍不得老达这个好不容易竖起的品牌,怎么办?

恰好,此时静安区正在积极探索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模式创新,抓住这个契机,静安区民宗办积极争取区委统战部、区民政局及区社联会的支持,20109月,在石门二路社区街道成立了以老达名字命名的“上海静安区石门二路社区达庆熙志愿者工作服务中心”,这也是上海首个以少数民族名字命名的社会组织。

石门二路街道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地段为老达工作室提供了两间共40平方米左右的专用办公室,每年划拨一定的经费,另外还配备了一名专职社工。站在装修一新的办公室里,老达笑得那叫一个开心;人、财、物方面有了坚强保障的老达工作室,继承和发扬“老达”精神,工作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街道少数民族实有人口档案、梳理清真食品供应点基础资料、建立联络员“一对一”网络调处预案,形成了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的快速反应通道等等。2013年,老达工作室荣获了“静安区最有创意社会公益组织”称号。

从服务到购买服务

所谓政府购买服务,就是政府将原来直接提供的公共事项通过政府直接拨款或招标的方式交给有资质的社会机构来完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会组织在规定时间、预算、资源范围内,以需求式应答,契约化管理,社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具体承接并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目标。

2013年,静安区民宗办以“来沪少数民族服务引导”项目向区社会发展局申请了5万元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委托老达工作室面向全区少数民族,结合社区少数民族需求和社会热点,发现服务需求、开发服务项目、开展服务工作。

购买服务来自社区成员的需求,如何获得代表社区少数民族利益的合法性需求,是政府购买服务的基础。老达工作室承接项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社区民族工作公益需求征集及调研活动:外地人可以去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参加吗?静安区有很多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带我们少数民族参观一下吧?电视上的柏阿姨调解官司老有劲,请她来帮我们讲讲,好吧?……

通过“问需于民”,经过梳理归类,老达工作室公共收集到641条社区少数民族意见需求。准确掌握了社区少数民族的需求,设计服务项目就有的放矢了:

五月端午节,组织少数民族参与社区包粽子比赛;六月组织少数民族小朋友开展文艺演出;七月组织社区少数民族群众参观二大会址;九月请电视上的柏阿姨到社区来做话调解,促和谐的讲座;十一月,组织少数民族趣味体育运动会;进入冬季,天干物燥,是火灾高发季节,老达工作室请来专职消防员、志愿者到清真拉面馆上门进行消防安全指导、检查,杜绝消防安全隐患……

说起从服务到购买服务的变化,老达深有感触,一是眼睛从“向上看”变成了“向下看”,以前是根据领导指示工作,现在要根据社区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开展工作;二是愿意参与社区民族工作的老百姓多起来了,不仅有少数民族,也有不少汉族;不仅有本地居民,还有许多来沪人员。工作接了地气,社区民族工作凝聚力增强了,增进各族居民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社区民族工作目标也落到了实处。

从管理到共同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社区民族工作的管理创新必须实现从政府管理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调动社区各方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畅通社区民意渠道,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20135月初,经营清真副食品专柜的海师傅在下班回家路上被一辆疾速行驶的自行车撞倒在地。当时,海师傅自觉并无大碍,双方互留联系方式后就各自离开了。谁知,第二天海师傅疼痛难忍,经医生诊断为盆骨骨裂,至少需要卧床休养三个月。海师傅拿着诊断书与肇事年轻人联系。谁知,对方不仅拒不承担医药费,竟然连发生车祸的事也矢口否认。海师傅多次与对方交涉无果,加之卧病在床,店面无人打理,又急又怒,表示要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老达工作室得知此事后,主动委派志愿者上门慰问,同时又及时与合作单位泰吉十方律师事务所联系,为海师傅申请法律援助。经过律师事务所专业协调,通过法律途径,经法院判决最终肇事者亲自登门道歉,并按照法院判决承担了医药费用,海师傅讨回了公道。海师傅高兴地说,以前自己容易冲动,遇到事情靠挥拳头;现在亲身感受到法律的力量,不仅以后自己要知法守法,还要叫老乡们信法守法。

社区民族工作既要政府推动,又要社会联动。静安区民宗办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创新实践中,积极探索政府、社会、企业的共同合作和融入机制:一是政府指导,街道将政府管理要求和居民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并为项目化服务创造一个大的良好环境;二是社会运作,积极培育社区民族工作方面的社会服务组织,鼓励并扶持他们从自娱自乐走向服务少数民族群众;三是企业参与,为企业参与社区民族工作搭建平台。自2011年以来,静安区通过老达工作室合法主体、专门帐户成立统战工作专项资金,依托其民办非社会组织形式,建立社会各界人士俱乐部,积极与社区侨界企业上海求必应咨询服务公司、上海亚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的就业指导之家、社区泰吉十方律师事务所合作的法律咨询之家、社区各类志愿者队伍的合作志愿服务之家、民族文化之家等等加强联系,通过专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面向社区少数民族开展各类关怀服务,政、社、企三方合作治理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海师傅依法维权正是静安区借助多种社会资源做好社区民族工作的典型案例。

 

短评

让“老达工作室”有更大作为

在我们的社区中,多多少少会有老达这样热心肠的人。但个体的热情如何可持续地影响到更多人,能否形成组织、工作机制,则是检验社区民族工作成效的关键环节。换言之,热情需要有效、持续固化,才不会消散或昙花一现。而这种固化本身是一门学问,它需要个体的努力,亦需要环境的支撑。

静安区民宗办对老达工作室的扶持,乃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支持鼓励其参与社区民族工作,即体现了这种努力。政府购买服务既是社区民族工作的一种手段,也是社区少数民族参与社区建设的一个平台,更是社区社会服务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政府需要搭建一个平台,做一些培育,让他们有充分施展能力的可能。若只是简单的“花钱”,怕也换不来老达工作室这样的成功。

 

温暖的“民族之家”

    青浦区少数民族联合会徐泾镇分会的故事

 

  赵 鑫

    青浦区徐泾镇属于城郊结合部,总面积为38平方公里,现有9个行政村。镇户籍人口2.9万,非本镇户籍人口达13万余人。徐泾镇现有回族、满族、朝鲜族等29个少数民族成分人口共1352人。

    在青浦区少数民族联合会徐泾镇分会办公室的桌子上,有一盒盒的联系卡摆在桌子上让每一位少数民族同胞自取,已经发了多少盒、多少张,工作人员并不清楚,但是在徐泾镇的少数民族同胞心里,这张卡已经像心底的家一样永远无法抹去……

 “这些年,多亏了有‘它’!”

    一架从西宁飞来的航班刚刚降落。尽管是新春伊始,青海的藏族同胞诺日仁增一家却已匆匆告别亲人返回上海的家中了,飞机还未落地,他的心里已经安排好了接下来的行程:先去少数民族联合会徐泾镇分会,再去鞋厂,然后才是回家……初春时分,上海的天气依然春寒料峭,但只要讲起青浦区徐泾镇的少数民族之家,诺日仁增的脸上就如同略过一阵春风,心里亦是暖意融融。

    走进少数民族联合会徐泾镇分会的办公室,他开玩笑地说:今天,我是来找麻烦的哦!寒暄过后,他讲出了来意:再过几天就要开学了,他想购买一些文具用品送给资助的3个孩子,可是不知道不同年级需要什么,诺日仁增着实犯了愁,他希望少数民族分会的工作人员能够帮助他一起做好这件事。工作人员愉快地接受了这件麻烦事。原来,诺日仁增夫妇已连续6年资助3位家庭贫困的孩子,每年的金额在2万元左右,并且他早已跟这些孩子成为了忘年交

    诺日仁增的家乡在青海湖畔,十几年前来到上海务工,因缘际会,他爱上了同公司的汉族姑娘杨娟,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他们一起在青浦区徐泾镇筑起了爱巢,建起了自己的小家。2001年他们开办了一家鞋厂,人数最多的时候,员工人数达到了150多人,年利润达到200多万元。

    说起自己的生意,诺日仁增非常激动,他掏出贴身的小本子,抽出里面的一张小卡片,说:这些年,多亏了有!十几年了,从我最初来到上海务工,到之后的创业,每次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是第一时间打通这个电话,来到这个地方,都是他们帮我解决困难,这就是我心里的民族之家啊!这是一张普普通通的卡片,名片大小,上面印着青浦区少数民族联合会徐泾镇分会联系卡,下面清楚地写着电话、地址和接待时间。

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在用心做工作

    走进徐泾镇统战科的时候,区民宗办正在这里召开少数民族代表座谈会,20余位代表济济一堂,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其中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在发言中竟然潸然泪下。

    这是一位回族老人,名叫石厚润,退休前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人事处处长、支部书记,与老伴共同生活在徐泾镇已经21年了,由于老人的独生女儿长期定居在加拿大,老夫妻俩的日常生活得到了民族联、统战科、居委会等给予的关心与帮助,正如老人所说:我们接触到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在用心做工作,人性化服务突出,聚人心、暖人心。当我们找到徐泾镇统战科的小沈时,这位开朗的女同志却害羞地笑了,她说:其实我也没做什么,工作都是大家在做!经了解得知,小沈口中的大家指的是徐泾镇已经开展了7年的少数民族帮困结对活动,这项活动以相互关爱、共同勉励、心心相印、构筑和谐为主题,组织少数民族志愿者与独居少数民族老人结对帮困,石厚润老人也是其中之一。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徐泾镇统战科为空巢、独居少数民族老人建立帮困联系卡,实现一人一卡,提供周密、贴心服务;定期通过一个电话问候,或一次上门看望,或一次结伴而行,或一次促膝谈心等形式,关爱老人,帮助其安度幸福晚年;医务人员也与空巢、独居少数民族结对,定期上门提供服务。

我很幸运,落户在徐泾镇!

    内蒙古大草原曾是回族同胞冯红无数次梦里回到的地方,那里曾是她的家,是她和丈夫恋爱、生活的地方。十几年前,丈夫不幸罹患癌症。2000年,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冯红带着婆婆和一双儿女南迁,回到了丈夫家乡——青浦区徐泾镇,尽管举目无亲,但这却是丈夫的遗愿。

    环境陌生、语言不通、气候不适……,就连孩子们的学习也由于教材不同而困难重重。当时,我很想放弃,很想回到家乡去,但是一想到这是他的心愿,我决定再难也要坚持!如今的冯红,再次讲起当年的情形,仍旧眼眶湿润,其实,我很幸运!幸运的是,我落户在徐泾镇!

    原来,在冯红来沪定居后不久,居委会得知了她的少数民族身份后上门沟通情况,临走时留下了一张联系卡,没想到,这小小的卡片对冯红一家却派上了大大的用处。在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她拨通了卡片上的服务热线电话,从此,冯红快乐地融入了徐泾镇少数民族的大家庭,居委会、孩子们的学校老师都上门关心他们,邀请他们参加民族之家的各种活动。冯红原是一名眼科医生,来沪之后,这一技之长始终没有找到发挥的舞台,当她被少数民族大家庭所接纳后,在每一次少数民族志愿者进社区的免费医疗咨询活动都能够看到她的身影。因为她耐心细致、服务到位,得到了病人及其家属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