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海上论道”征文作品|郭立忠:崇俭戒奢 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发布时间:2022-12-29

编者按

日前,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局共同举办上海宗教界崇俭戒奢教育活动总结会暨第三届“海上论道”讲经讲道交流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全市各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和广大教职人员以及各区党委统战部(民宗办)的积极响应和踊跃支持,共收到征文413篇。最终评选出特别奖7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30名,优胜奖55名,优秀组织奖6家。

“上海民宗”微信公众号即日起刊登一等奖获奖征文作品,敬请关注!



崇俭戒奢 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福佑路清真寺教长 郭立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支持引导宗教界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全面从严治教,带头守法遵规,提升宗教修为。”

2022年6月8日,全国性宗教团体联系会议共同发出《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这是宗教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教的要求,有效遏制宗教界贪大求奢、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崇俭戒奢的良好风气,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良好有序发展的具体行动。

伊斯兰教关于崇俭戒奢的教导在《古兰经》中这样要求:“阿丹的子孙啊!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是不喜欢过分者的。”节约、有度是伊斯兰教提倡的美德,是伊斯兰教中道思想的具体表现之一。我们穆斯林应当谨遵经训的教导,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传承优良传统,厉行节约,杜绝生活中的浪费奢靡现象。

经文中的“过分”二字,亦是浪费的意思。明面上说的是吃喝,但却是教育我们凡事不可过分。《古兰经》中有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教诲都是要我们在生活中不能过分,凡事有度,不可过界,否则就会招致灾难。

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和许多的功课,都体现了倡导崇俭戒奢的理念。如规定礼拜前洗大小净不可浪费水;清真寺的装饰不可过度的奢华;每年一个月的斋戒,要求穆斯林饮食不可过度、体恤贫困的人们。天课制度规定,富裕的人要把每年盈余财富的四十分之一施济于穷人,获得财富当反馈于社会,扶危济困。丧葬要求厚养薄葬,这些正是当前提出的宗教界要厉行崇俭戒奢的良好风尚。

随着中国穆斯林走上了富裕之路后,许多人多次去朝觐,既不符合教义教规,又铺张浪费,在穆斯林教众中形成了一种不好的风气,这也是奢侈的一种表现。其实先知穆罕默德对朝觐早就做出了规定:先知曾说:“世人们!安拉已把朝觐定为你们的主命。”有人问道:“主的使者啊!是每年吗?”先知缄默不语,直到那人连问三遍后,方说道:“假若我说:是的,那么每年朝觐必定成为应尽之责,你们也必定做不到。”又说:“朝觐仅一次,若重复则算副功。”

当前伊斯兰教界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许多“过分”,即贪大求奢、铺张浪费的现象。比如,在修建清真寺时,装饰奢华、相互攀比;举办宗教活动时,大讲排场、炫富比阔。所以,传承勤俭节约、崇俭戒奢的优良传统十分必要。

伊斯兰教界如何做好崇俭戒奢,我觉得要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伊斯兰教界要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崇俭戒奢的重要意义。勤俭办教,崇尚简朴、厉行节约、反对奢侈,践行优良传统,改变教风面貌,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宗教健康传承。

(二)防微杜渐,伊斯兰教界要正视铺张浪费的现象。《古兰经》教导我们:“能戒除自身的贪吝者,才是成功的。”(59:9)所以我们在宗教活动中要践行经训的教诲,不能大讲排场,铺张浪费,辜负主恩,做到真正的敬主赞圣,从而通过简朴的宗教活动和仪式表达信仰,接近真主。

(三)坚决落实崇俭戒奢的具体要求。遵守中道,厉行节约;注重宗教建筑、宗教活动的内涵,反对奢靡,在建设、装饰清真寺时,要秉持节俭实用,以基本功能满足信众的宗教活动为主要原则。《古兰经》中说:“他们用钱的时候,既不挥霍,又不吝啬,谨守中道。”(25:67)宗教教职人员要通过讲“卧尔兹”等方式引导穆斯林群众移风易俗,戒除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坚决落实崇俭戒奢的具体要求,抵制陈规陋习,厉行勤俭节约,营造伊斯兰教界崇俭戒奢的良好风尚。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一千多年以来,中国穆斯林在“静以修身,廉以养德”的中华美德和“知廉耻属于信仰”的伊斯兰教基本要求的共同涵养下,传承勤俭节约、崇俭戒奢的优良传统。我们当引导穆斯林信众自觉弘扬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在伊斯兰教界营造起崇俭戒奢的良好氛围,更好地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以实际行动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目标奋力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