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坚持“四字工作原则”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创建向纵深发展 发布时间:2023-08-01
今年以来,崇明区深入贯彻市、区工作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实际,坚持“早”“实”“广”“准”的工作原则,高效组织、深入督导、系统创建、促进发挥,全面推进市、区、镇、村居四级民族团结教育阵地网络建设,促进瀛洲大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
(一)以“早”字为引领,成立高效组织领导体系
一是研究谋划早。积极响应市级文件精神,在全年工作开始前,即将补齐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短板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并结合实际,修改确定基地建设方案和命名管理办法。二是统筹部署早。新年工作伊始召开民族宗教工作专题会议,下发创建方案和命名管理办法,深入思想动员,解读工作重点,拉开创建工作大幕。三是示范引领早。在创建过程中,多次深入基层调研,遴选建成首批区级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召开命名会议,介绍成功经验,辐射带动全区创建工作高质量展开。
(二)以“实”字为保障,健全各环节督导推进链条
一是责任压实。区级层面成立创建工作小组,由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督导,相关干部联络;乡镇和候选基地层面,分管副镇长、民宗干部和场所负责人组成工作专班,全面打通对接反馈链,确保督促指导到位、人员力量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二是督导落实。工作方案下发后,先后赴18个乡镇和7家创建单位现场调研指导近30次,考察候选基地硬件设置、功能分区、制度建设等情况,进一步明确工作计划,推动工作进度。三是统筹夯实。在创建工作深入推进阶段,适时召开各乡镇分片区座谈会,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发现解决问题,做好统筹协调,确保创建任务落实落细。
(三)以“广”字为要求,打造全方位基地矩阵
一是覆盖广。空间上,要求各乡镇均要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阵地;层级上,市区级基地、乡镇工作站和村居工作点形成垂直工作链,基本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地矩阵。二是功能广。构建“18+N”的功能体系,夯实18个乡镇的石榴籽暖心工作站的能力基础,做好各族群众日常团结教育和联系帮助工作,同时,发挥2个市级基地引领作用,在全市层面讲好崇明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强化5家区级基地辐射功能,带动全区民族团结工作走深走实,推进村居石榴籽暖心工作点建设,推动民族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质量上升。三是活动广。石榴籽公益中心半年来开展各类活动33场,累计服务超过5000人次;崇明中学新疆部开展“周末恳谈会”和各类文体活动,倾听学生心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江南三民文化村积极利用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展示民俗风情,共享民族文化盛宴。
(四)以“准”字为突破,发挥最大化团结教育作用
一是精准利用资源。石榴籽公益发展中心利用市区医疗资源,以医疗公益赋能团结进步事业;学校发挥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教学优势,引导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江南三民文化村等单位利用文旅优势,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各族群众带来文化滋养。各乡镇工作站挖掘当地的产业发展、历史文化、场馆资源,把地方特色融入教育内容。二是精准对接任务。将基地创建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八进”工作、东西部协作等重点任务有机结合,指导崇明中学建成民族文化创新实验室,有序推进“三混”实践,帮助石榴籽公益中心对接市区医疗组织,为云南耿马地区提供公益医疗服务,扩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社会影响力。
接下来,崇明区民宗办将继续和相关单位协力奋进,不断优化基地的功能布局、管理体制和活动筹划,切实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宣传教育、文化传播、服务群众的作用,团结带领各族群众为高标准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