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讲好瓦氏夫人抗倭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10-13
题 注
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中,有一则瓦氏夫人抗倭的故事。当年,瓦氏夫人跋山涉水,率领广西俍兵奔赴江南,在金山卫一带取得了抗倭大捷,谱写了一曲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英雄赞歌。时代流转,精神永续。金山区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深入挖掘、还原这一历史史实,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讲好新时代新征程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新故事。
瓦氏夫人是明朝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壮族女英雄,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女英雄。
明朝弘治九年(1496),瓦氏夫人出生于广西一个壮族土司家庭,她从小跟随父兄攻读诗书,练习武术,她懂兵法,有谋略,好打抱不平,助人为乐。习武的经历铸就了瓦氏夫人不输于男子的英雄气概和坚毅品格。长大后,她嫁给了广西田州第十三代土官岑猛为妻。瓦氏原名岑花,“花”在壮语里与“瓦”发音相近。按照壮族风俗,出嫁后的岑花被称为瓦氏夫人。之后,她主政田州,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维护了边疆的统一和社会稳定。尤其是她58岁时率领广西俍兵奔赴江南抗倭的英雄壮举,严重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有效捍卫了民族尊严,谱写了一曲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英雄赞歌。
从明朝初年起,日本的土豪、浪人常常勾结海盗骚扰我国沿海人民,称之为倭寇。明朝嘉靖年间,倭寇活动日益猖獗,当时明朝军队武备松懈,军心涣散,战斗力十分衰弱。江浙和福建沿海一带的人民饱受倭寇之苦,百姓流离失所,村市化为丘墟。文献记载“村市荡为丘墟”“天下骚动,东南髓膏竭矣”,更有甚者指出倭寇在江南地区“杀伤人民百余万”。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大规模侵犯,一时间东南沿海滨海数千里同时告急。面对倭寇进犯危局,福建巡抚谭纶、总兵俞大猷,参将戚继光等领导东南沿海军民浴血奋战抗击倭寇。同时朝廷诏令兵部尚书张经总督各路兵马前往江浙。张经曾总督两广军士,深知广西俍兵骁勇善战,于是向朝廷上奏:寇强民弱,非借俍兵不可。
俍兵是广西壮族土司组建的地方农民武装,明朝中叶生活在广西左右江流域,即红水河一带的壮族先民,被称为俍人,因此土司统治下的兵被称为俍兵。他们平时务农,战时为兵,训练有素,英勇抗敌,素有“天下鸷悍,俍兵称最”的美誉。
嘉靖三十三年(1554)八月,朝廷下诏征调广西俍兵前往江浙抗倭,指定由田州土官通领参战。当两广总督府将朝廷调兵的命令下达到田州时,瓦氏夫人已经58岁,丈夫岑猛和儿子早已过世,岑猛的孙子岑芝也在不久前的海南战争中与数百名俍兵一起为国捐躯。年仅六岁的曾孙陈大寿,继承土官之职,但不能胜任君职。瓦氏夫人力排众议,请求总督府允许她亲自带兵出征抗倭。张经素知瓦氏精通武术,机智而有胆略,便准其所请,并授予“女官参将总兵”军衔。临行前,瓦氏夫人以“是行也,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率田州以及归顺、巴马、那地、东兰等5州俍兵共6875人,一路浩浩荡荡,跋山涉水奔赴江浙抗倭第一线。
总督大臣张经在此期间选将练兵,准备一举歼灭倭寇,但因官兵屡败,兵士毫无斗志,只好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瓦氏夫人的援军上。
嘉靖三十四年(1555)三月,瓦氏夫人率兵到达抗倭最前线,江浙海防第一门户,金山卫驻防归属总兵俞大猷指挥,成为各路客军中首先到达抗倭前线的部队。金山卫南临大海,北临松江,西控浙东,两三万倭寇,以此为主要登陆地,分犯江浙两省。可以说守住金山卫就控制了倭寇的出路,并可直指倭寇的巢穴。
俞大猷与瓦氏夫人亲率精兵及广西俍兵夜袭普陀山倭寇老营,重创倭寇。瓦氏夫人初来乍到,就给了敌人一个下马威,狠狠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嘉靖三十四年(1555)四月初九,倭寇三千余人突然侵犯金山卫,总兵俞大猷率兵迎击,陷于倭寇重围,形势十分危急。瓦氏夫人闻讯,率俍兵纵马奔突,冲击敌阵,杀的倭寇四散逃命,救出俞大猷,解了金山卫之围。金山保卫战,打出了田州俍兵的威名,金山人民“闻俍兵至,人心稍安”。
四月十九日,倭寇集结精锐4000余人大举进犯,在张经的统一指挥下,瓦氏夫人再次一马当先,和友军一起把倭寇重重包围在王江泾,瓦氏夫人率领凉兵冲锋陷阵,取得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王江泾大捷。此役歼灭敌人约2000余人,倭寇被烧死和溺死者无数,只有三百余人逃掉。此次大捷给倭寇以沉重打击,扭转了东南沿海的抗倭战局。
一时间“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在当地传播开来,百姓送给瓦氏夫人一块“石柱女将军”的匾额,称赞其为抗倭的顶梁柱。瓦氏夫人率领俍兵到江浙抗倭的10个月时间,在东起上海县,西至嘉兴府,南至金山卫,北至姑苏城的广阔战场上,转战千里,大小恶战十余场,其中在今上海的有金山卫保卫战、漕泾之战、柘林之战、松江之战、漕河泾之战等著名战役。
瓦氏夫人戎马一生,给我们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一是保家卫国的精神。在国家危难之时,瓦氏夫人挺身而出、奋勇当先,为守护国家和人民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及大无畏精神,一直激励鼓舞着人民抗倭的斗志。今天当地还留有平倭墓,大捷山等当年抗倭的遗迹。
二是瓦氏刀法。抗倭过程中,瓦氏双刀杀敌,使倭寇闻风丧胆的事迹,在江浙一带很快流传开来,不少人慕名前来学艺,瓦氏夫人倾囊相授,壮族武术得到广泛流传,促进了南北武术的交流。
三是岑氏兵法。抗倭战场上,瓦氏夫人以治军有方和战术出奇而闻名,她率领的俍兵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得益于家传的岑氏兵法。岑氏兵法是壮族古代兵法中最为系统完整,也最为实用的兵法,是岑氏一族保家卫国的心血结晶。瓦氏夫人更是岑氏兵法的实践者和集大成者。岑氏兵法中最为有名的“鸳鸯阵法”,是此前倭寇横行的“蝴蝶阵法”的克星。抗倭名将戚继光吸收和运用瓦氏夫人的鸳鸯阵,最终扫平了东南沿海肆虐多年的倭寇。岑氏兵法后来被《江南经略》《纪效新书》等军事著作所刊载,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瓦氏夫人身上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抵御外侮、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不愧有“巾帼第一英雄”的美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