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青携手 迈步新程——上海市对口支援青海果洛州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3-10-13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千里之“援”,像一座桥梁,把上海市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两地加深了“共饮长江水”的深厚情谊。

2700多公里的距离,不再是两地人民十指相扣的阻碍;4000多米的海拔落差,也未曾挡住一批批援青干部的脚步。

13年来,5批次158名上海援青干部和人才,被当地人亲切地唤作“上海青”,他们按照“中央要求、果洛所需、上海所能”,在果洛7.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抓产业、促民生、育人才,让果洛20多万群众感受到了“上海情”。

13年来,上海援青工作紧扣“为什么、干什么、留什么”的核心命题,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着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果洛高质量发展。



助力高原特色产业发展

7月20日,在第六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上,果洛州16家企业,带着100余种高原有机特色产品集中亮相,吸引了众多上海市民和采购商。

玛沁有机牦牛酸奶、玛多香辣羊肉、甘德赤松茸、达日藏香、班玛藏雪茶……这些曾经的果洛土特产,如今已从“堂下客”变成了消费市场上的“座上宾”。产品的走俏为果洛特色产业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多年来,上海持续发挥资本、技术、人才优势,实施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藏医药、资产收益、产业园区等项目,在果洛建设畜棚6.8万平方米、储草棚1.2万平方米、温棚122座以及其他现代化配套设施,建立74个牦牛或藏羊生态畜牧业养殖基地,完善“公司+合作社+牧户”模式,惠及全州6县近9800户3.3万余人;帮助建设了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区、产业孵化基地、藏香加工车间、有机肥生产车间等产业,扶持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支持和培育出一批畜牧产品,果洛的自主品牌在全国打响。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历史性突破

上海支援果洛建设的十余年,也是果洛医疗卫生取得历史性突破发展的时期。2019年以来,果洛实现了引才工作、高层次人才落地、院士专家服务基地和博士工作室的“三破零”,引入各类专技人才102人次,新增招聘基层教师医生220人,并向村医和学前教育领域倾斜,极大缓解了果洛州基层教师、医生紧缺的难题。

2022年8月,果洛三家医院共同打造“两小时医疗救治圈”,一年时间已累计收治各县乡级医院转诊危重症患者65例,救治范围还在向其他各县逐步拓展。

如今的果洛,在上海援建支持下已建成“州、县、乡、村”四位一体化的协同医疗体系,实现了州级公立医院、6县公立医院、45个乡镇卫生院和74个贫困村卫生室“云医院”信息系统全覆盖,打通农牧民群众看病医保卡付费难的“最后一公里”。在国家卫健委主办的综合医改试点、省医改典型经验展示排行榜中,果洛州取得全国第三、青海省第一的好成绩。

搭建两地“三交”平台

“阿妈,这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今年8月,一封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麻切仁措的手里。在上海“文化润边”项目的支持下,麻切仁措从零起步,系统性地学习音乐表演,如愿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和她一样幸运的,还有那些错过大学校门的119名有志青年。今年3月,在“果洛州2023年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暨对口支援劳务集中输出”项目中,这批青年前往上海,分别在工厂企业、酒店当起了技术工和服务业人员。

今年6月,“陆颖理名医工作室”在果洛州人民医院正式揭牌成立,这是继董家鸿院士工作站、孙金峤博士工作站之后,第三个正式落地果洛的名医工作室。

上海支援果洛,在两地架起了一座交往交流交融的立交桥,把果洛年轻人源源不断地带去上海,又把上海的干部人才成批地带至果洛,为果洛的发展种下了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