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即将在沪举行,人民日报整版关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贡献 发布时间:2023-11-03
2022年10月31日,习近平主席向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暨第二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致贺信,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深刻阐明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为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今年是世界城市日设立10周年。10年来,世界城市日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全球城市分享经验、拓展合作提供了平台,为推动经济活力与城市繁荣、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城市安全与韧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贡献了力量。
10月28日至31日,由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人居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暨第三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将在上海举办。届时,国内外嘉宾将齐聚上海,共商共建可持续的城市未来。
上海实践
探索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什么是上海?
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之际,世博会组委会、联合国、国际展览局在共同发布的《上海宣言》中提出,将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定为世界城市日,以此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与奋斗。
2013年12月27日,第六十八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10月31日定为世界城市日,并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总主题,旨在推进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的现代化建设蓝图,秉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努力探索和形成城市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上海范例。
始终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提速扩容推进“两旧一村”改造,今年已完成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8.52万平方米,完成旧住房成套改造24.77万平方米,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深入探索上海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协调推进静安蕃瓜弄、青浦蟠龙古镇、徐汇武康大楼等城市更新重点项目。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6.8万套(间)。“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首批筹措约1.1万张床位、供应约7000张床位。
打造宜乐宜游的城市空间,统筹“一江一河”建设、管理和品质提升,苏河湾绿地、北外滩国客中心航海公园、董家渡景观花桥等地方已成为滨水空间新亮点和市民打卡好去处,浦东、闵行又有8公里滨江岸线实现贯通开放。加快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区和绿色低碳试点区建设,开展城市综合品质提升工作,今年已建成“美丽街区”75个。
市民们在杨浦滨江休息聊天
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供图
社区居民在创智农园了解种植相关知识
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供图
建设绿色智慧韧性城市,加强完善绿色建筑管理,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今年落实超低能耗建筑项目260万平方米,落实530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夯实城市治理工作数字化基础,持续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围绕燃气供应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强重大风险源管控和应急处置,切实织密筑牢超大城市安全防线。
上海的这些探索和实践,是中国政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缩影。
上海平台
推动全球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
世界城市日设立以来,每年在国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举办全球和中国主场活动。2016年,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将世界城市日确定为推动全球落实大会成果文件《新城市议程》的重要工作举措。
依托世界城市日平台,联合国人居署、住房城乡建设部、上海市政府共同打造了一系列以“上海”命名的世界城市日公共产品及活动成果。
黄浦江上船只往来穿梭,张华浜码头装卸繁忙
王初摄(人民视觉)
上海与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展览局共同修编《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收集和遴选各国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优秀案例。
全球城市监测框架——上海应用指数(上海指数),是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新城市议程和全球城市监测框架为基础,由联合国人居署和中方专家共同领衔、多国专家共同参与研究,用以对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绩效水平进行科学诊断和趋势研判的国际权威指数。
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是联合国人居署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设立的国际奖项,每年颁发给全球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卓越和进步较大的5个城市。
《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上海自愿评估报告》(《上海报告》),阶段性为上海自身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和成果“画像打分”。
上海主场
汇聚资源共建城市未来
今年世界城市日的主题为“汇聚资源,共建可持续的城市未来”,这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各项目标滞后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上海为2023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精心准备,亮点纷呈。
活动主要包括1场开幕式、20多场分论坛和边会活动、两场展览展示以及主题考察等。预计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总计约1500人,出席开幕式的嘉宾约400人,境外嘉宾约100人。嘉宾们将在各个论坛上围绕主题,重点交流和展示中外各地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政策、经验和做法。
本次活动还将有多项成果发布。除揭晓颁发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外,还将发布2023版《上海手册》,全球城市监测框架—上海应用指数综合指标,2023版《上海报告》以及《新时代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丛书第三轮5本图书、《世界城市日成果精粹·2022》。此外,历年来被《上海手册》收录的上海可持续发展优秀范例也将结集成册,以《上海范例》的方式与大家见面。
“人心往之,城必兴焉。”上海不负期待。
普陀万里社区——
为城市新居民建安心驿站
中午时分,上海普陀区新村路“饿了么”配送站,调度员喻鹏忙完100多条问题订单的回复处理,起身来到楼下党群服务中心的社区食堂吃午饭,顺便在广场的免费摊位上理了发。
2022年11月8日,上海首个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在普陀区新村路661号开张。改造前,这里既有外卖骑手的配送站、快递的分拣站,也有废弃物料的堆货场及网约车停车场。升级后,这个3980平方米的空间,成了普陀区内新就业群体“饿了能就餐、累了能歇脚、休闲有书读、出行有保障、就医更便捷、困难能协调”的暖心驿站。
截至去年底,上海全市各个点餐平台的注册骑手已经超过20万名,活跃骑手在10万名左右。在普陀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人数也超过了1万人。普陀区在调研中发现,新就业群体大多数是城市外来者,小到充电、吃饭,大到医疗、居住,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需求。“我们不愿看到这些为城市保障辛勤付出的新就业群体,奔波之余还要风餐露宿。”万里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主任何海英说。
利用原有旧停车场和快递堆物场空间,普陀区构建一站式党群服务综合体。40多座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小屋”错落分布在广场上,聚焦破解新就业群体“生活、办事、保障、乐活、发展”五大难题,形成21组功能各异的服务空间:阅读角、换电站、休息间、小卖部、医务室,各种便民设施一应俱全。此外,中心内还有社区食堂、胶囊公寓、室外篮球场等,可以满足小哥们多方面的生活需求。
社区周边的社会资源也参与进来。普陀区通过整合资源,在万里街道内增设了2800余个充换电设施,同时与铁塔集团共同打造“箱伴同行·爱心接力站”,满足了居住在小区和配送途经小区的骑手充换电及日常需求。
“啥也没干,就罚了200多块钱,我真的很郁闷。”在中心内开展的情绪沙龙上,快递小哥张龙向心理老师诉苦:早上送餐时不小心摔了一跤,餐食洒了,还收到客户投诉,被扣罚工资。在心理老师的疏导下,张龙解开了心结。
外卖、快递行业工作节奏快,小哥们从家乡来到大城市打拼,遇到困难在所难免。万里社区探索建立了一套“解忧解纷”综合治理新模式,成立了“心防”驿站,邀请饿了么、京东、盒马新业态平台企业共同参与。
解决日常生活困难只是第一步,还要为新就业群体搭建不断向上的发展阶梯。去年10月,普陀区委组织部携手致达集团党委和饿了么党委联合出台《新就业群体成长培育计划》,依托致达集团旗下的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在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专题培训,让新就业群体有“一技傍身”。
“通过党群服务中心,外卖小哥可以随时休息、充电、就餐,也可以向党组织报到,加入城市基层治理志愿者队伍,更好地融入城市、反哺社会。”饿了么党委书记肖水贤说。
饿了么党委发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担当民意信息员、文明劝导员、平安巡查员、志愿服务者,帮助社区孤老等社区治理。
何海英说,今后,党群服务中心将覆盖网络主播、电竞等更多新就业群体。
杨浦创智农园——
“睦邻门”打通社区共治堵点
废弃的马桶、浴缸、洗手盆里长满蕨类和花草,木瓜海棠、枸杞等30多种《诗经》里出现过的植物摇曳生姿,水稻、小麦、蓝莓、杨梅、枇杷四季丰饶……上海杨浦区创智天地旁,有个花木茂盛、鸟雀啁啾的“创智农园”。
8年前,创智天地开发初步完成,这处占地3亩的“边角料”地带,因为堆放建筑垃圾和杂物,还不时被周围居民们投诉“脏乱差”。创智天地方面找到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悦来副教授团队,希望能将这块“边角料”变身城市微花园。
“大家一起种东西”,有着丰富社区花园改造经验的刘悦来不想把“创智农园”仅仅变成遛狗散步的绿地,而是要为居民搭建一个交往、自治的平台。
四叶草堂在创智农园开辟社会认养区,划出40多块花圃,有孩子的家庭都能申请1平方米左右的自家小菜园,在小菜园里种植番茄、胡萝卜、辣椒、玉米、豆角、黄瓜、葡萄等作物。每年,四叶草堂还会提供12次课程,帮助居民了解种植相关知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创智农园还创造了一段“破墙开门”的佳话。
创智农园所在创智坊小区,是高档商品房社区,居民以年轻白领为主。而一墙之外的国定一社区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老龄化严重,大量外来人口聚集,基础服务设施陈旧老化。两个小区虽近在咫尺,但因为一墙之隔,几乎从不往来。
平时,国定一社区的居民外出购物或者乘坐地铁都要绕2公里以上的路。而创智坊的居民每天买菜的菜场、接送孩子的小学和医疗服务点等基础设施,也全都落在了国定一社区这边。“开一扇门”的想法开始在两边居民的心中萌生。
最早的门画在墙上。2016年9月的一天,四叶草堂带领居民在墙这边的创智农园劳作,一群小朋友在农园一侧的墙壁上画了一扇彩色的门,期待这扇门有朝一日能够打开。
在居委会的牵头下,两个社区的居民坐在一起,多次协商后同意把墙打通,造一个真门。五角场街道还争取资金进行国定一旧小区整体美丽家园改造,完成楼体粉刷、路面重铺、墙壁透绿、生命通道拓宽、停车位增设等,还添置了睦邻广场、睦邻亭等便利的公共设施。“睦邻门”促进了社群的融合,打通了同一片街区资源共享的堵点、痛点。
创智农园作为全球7个案例之一,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主编的2017年《上海手册》。
如今,四叶草堂在上海除直接运营创智农园和火车菜园外,还承接政府的服务采购,与社区居民们共同设计营建了超过111个社区花园,培训了200多名街道和社区干部,协助他们共建共治了600多个迷你花园。团队制定了“花开上海”计划,希望到2040年,有2040个社区花园,覆盖上海70%的社区。
上海公益新天地园——
助力公益项目落地开花
“社会组织是什么?有哪些工作岗位?能给就业者带来哪些实惠?”10月12日,在上海公益新天地园搭建的公益会客厅直播间里,主持人正和宝山区民政局社会组织登记科的工作人员畅聊关于就业岗位的话题。
这是公益新天地园第四年承办筑梦公益上海社会组织联合招聘活动。眼下正值2024届应届毕业生秋招,自今年5月活动启动以来,通过开展线上旗舰店招聘、园区线下专场招聘会和送岗到校行动,已有307家社会组织及会员单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各类招聘岗位730多个。
公益新天地园位于黄浦区普育西路105号,前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远东闻名的留养类慈善机构“新普育堂”。2010年起,上海市民政局在此发起筹备公益新天地园,并于2013年正式建成开园。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园区有超过50家优质社会组织和公益团队入驻,涉及专业支持、特定人群服务、社区服务、急救防灾、扶贫济困等公益领域,并落地5个政府合作基地。
5年前,安徽李恩三慈善基金会了解到公益创业基地的孵化培育体系,决定在上海创建一个新的公益机构——上海恩三青年发展促进中心(以下简称“恩三青年”)。
从创建开始,园内上海公益创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专业团队就指导恩三青年注册成立,对接整合外部资源,参与公益创投,助力项目落地。
“入驻基地给出专业指导和建议,包括机构运营如何规划,怎么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和痛点,如何出具项目方案书等。”恩三青年主任郭艳杰说,结合自身的优势,恩三青年最终将青年特别是困难青年群体作为服务对象,通过提供针对性的技能提升和心理关怀,提升其职业能力水平,并联动企业和社会组织助力困难群体就业创业。
家住静安区的80后徐纪秋,因突发脑溢血导致左手失去活动能力、左脚行动受限。在身体逐渐康复后,徐纪秋想找份工作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投出去的100多份简历却石沉大海。恩三青年通过居委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组织团队内残障社会工作者帮助徐纪秋提升视频制作能力,使其重拾信心,实现居家就业。自成立以来,恩三青年已帮助上海及其他地方困难人员千余人。
长期参与园区运营的王勇说,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面向不同生命周期社会组织的培育支持体系。除了基础性公共服务外,园区还通过连续实施多年的公益新天地品牌项目资助计划和上海社会组织公益创业大赛,培育出一批模式较为成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公益项目。园区还成立社会组织就业见习(综合类)基地,培养和储备公益人才。
美丽乡愁文化促进中心是由同济大学学生团队发起,关注乡土教育和乡土文化传播的社会组织。在从学生团队走向正式登记注册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团队参加了上海社会组织公益创业大赛,获得了专业的创业创新辅导,与校园外的各类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逐步拓展产品类型和服务范围。如今,美丽乡愁已在全国550多个地方开展乡土文化类活动,使5万多人次城乡居民受益。
10年来,公益新天地园持续推动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融合多元力量和多方资源,助力公益项目落地和公益组织成长,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方案。
本版稿件均为本报记者田泓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