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上海·融在华阳|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学校、进社区活动 发布时间:2023-11-22
近日,长宁区华阳路街道携手东华大学积极发挥“家在上海·融在华阳(华阳街道·东华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育人作用,组织师生和街道民族联共同开展“家在华阳回家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学校、进社区活动。
第一站 进学校
领略海派风采 探寻纺织文化
街道民族联成员来到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探寻中华历史中独有的海派和纺织文化。在学生志愿者的讲解下,华阳社区各民族同胞从一座栩栩如生的缫丝机开始了本次纺织服饰博物馆之旅。从石青缎地三蓝绣对襟女褂、蓝色缎地五彩绣八团夔龙纹女袍到时尚海派近代旗袍……一件件充满国风古韵的锦绣华服让各民族同胞们不禁对中国纺织服饰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
通过参观纺织服饰博物馆,街道民族联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传承”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民族文化对传统服装设计的启发价值。街道民族联成员们纷纷表示,一股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油然而生。
第二站 进社区
漫步武夷路 阅读老建筑
街区和建筑是构成一座城市最基本的元素。东华大学学生在旭日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华阳路街道民族联会长努尔顿的带领下,漫步百年武夷路沉浸式学习,感受近年来身边社区所发生的变化。
仿古玻璃落地窗、白色拉毛墙、复古雕饰的红砖拱门、石库门门头牌匾雕花……百年武夷路上海派建筑不仅各具特色,又同街区氛围融为一体。师生走进武夷路229号“鹿园”, 了解“文房四宝 ”,学习上海市非遗项目陆小华、陆炯两代“写实石砚雕刻技艺”。
在社区华漾美术馆 ,师生们观看了华阳路街道社区文化自治成果展示,看着文化墙上的一张张武夷路新老面貌的对比图,各民族同胞们纷纷感叹近三年来身边社区发生的变化。即将投身于家乡建设事业的学生表示,武夷路城市更新项目是基于原址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在项目操作上虽然要比在平地起高楼更加复杂,但它却完好地保存了一些老建筑的历史风貌,“让老屋留古韵,让老城换新颜”这正是他未来建设家乡需要学习借鉴的。通过社区华漾美术馆的学习交流,不仅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也坚定了他们建设家乡的理想信念。
第三站 进课堂
专题讲座入人心 民族团结一家亲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路,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家在华阳回家日”活动中,街道还特邀了长宁区民宗办相关负责同志为师生和社区各民族同胞们,开展了一堂在新时期下党的民族工作专题讲座。从民族工作的前世今生、工作主线、具体任务三方面介绍了如何做好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强调要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过互动促进互学,鼓励各民族同胞参与社区建设,共同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中华民族一家亲,华阳路街道将进一步发挥“家在上海·融在华阳(华阳街道·东华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育人作用,凝心聚力、创新传承、共同推进党建引领下的民族团结工作纵深拓展,把基地建设成为各族青年文化交流,心手相牵的温馨港湾,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