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上海”:各族青少年手拉手共成长 发布时间:2023-11-27
国家民委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以来,上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各族青少年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的交流活动为抓手,努力打造“家在上海”上海民族工作的重要品牌。2023年,上海组织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1.3万余场,覆盖青少年23万人次。
丰富载体 拓展内涵 创新机制
上海在与云南、西藏、新疆等对口帮扶地区等地交往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阵地建设为牵引,深入推动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
上海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各族青少年。充分发挥一大会址等红色资源,博物馆、科技馆、各类学校、体育场馆等教育文体科普资源以及改革开放场景,通过手拉手夏令营等载体,让各族青少年进基地、进场馆、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增进“五个认同”。
一批坚持多年的工作项目焕发新的风采,评为“示范项目”。如社会组织“白领驿家”自2012年以来持续开展“沪疆各族青少年(上海)科技夏令营”;“幸福益站”、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单位2016以来每年组织“沪巴青少年手拉手(上海)夏令营”、“浦莎青少年手拉手活动营”等,浦东新区40余所学校的少先队员与1万余名新疆喀什莎车县的小伙伴友好结对,近2千名新疆各族中小学生代表来到上海;与西藏日喀则开展的“汇爱沙迦”项目,从2013年至今,与500余名藏族师生开展手拉手系列活动。
多方合作机制已经形成。致力于建设“同心营”、“民族团结我践行”“手拉手”等品牌,在云南普洱等民族地区推广“螺丝壳儿童居住空间改造计划”“精灵书屋”项目落地;在澜沧县成立“少数民族地区心理健康关爱示范点”;依托上海宋庆龄学校等基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互动交流、社会实践、就业见习、书信手拉手等形式,建立起学校、班级、学生、家庭交流合作机制。
“家在上海” 为青少年打造希望之城
上海市委、市政府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列为本市重点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家在上海”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党委统一战线领导小组作用,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通过校地共建、结对认亲、社区融入等途径,搭建学习教育、注重亲情关爱、志愿服务等平台,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相结合,如市团校承担民族地区青年干部人才培训任务;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夏令营等具体项目;花木街道打造社区民族工作综合性阵地,建设各族群众的“情感地标”;黄浦区实施“石榴同心 青春同行 各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各区组织民族团结故事汇专场、分享会等,各族群众讲好城市民族故事,共建美好城市。
学习团、考察团、夏令营、冬令营、研学营,一系列覆盖面广、形式多样、共同参与的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使各族青少年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