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沙涓:沪藏共谱“山海情”,产业帮扶助推民族特色产业拓展升级 发布时间:2023-12-01

天空为幕,大地为台,背靠乃钦康桑雪山,由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与江孜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雪域·回响”传统服饰工艺时尚秀在海拔4800米的西藏日喀则江孜县马玉村拉开帷幕。蓝色的天空、白色的雪山、绿色的草地,金色的青稞,还有五色斑斓的氆氇服饰同编制成梦幻般的意境,向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震撼的西藏氆氇手工艺大秀,并通过视频直播全球首发,展现千年的非遗复兴。而这场大秀的发起者,正是来自上海金山的企业家:沙涓艺术羊绒品牌创始人郭秀玲。

金山1.jpeg

郭秀玲,上海沙涓时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她不仅是“上海工匠”,也是金山区首位获得“上海市质量金奖个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她曾受邀前往德国从事羊绒技术研究和开发,10年间取得了200多项个人专利。2002年,她回国来到金山山阳创业,克服重重困难,以“技术+文创”突围,培育出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的高端羊绒品牌“sandriver(沙涓)”。从小在内蒙古草原长大的她,致力于发现挖掘各民族传统文化及非遗技法再造、复兴,进而活性传承,把民族品牌推向全球。她曾带领团队深入内蒙游牧民族学习古老的手工羊绒技法,并重塑了内蒙制毡、王府刺绣等多项古老技法和艺术。2023年,她进入西藏,帮助少数民族属地妇女就近就业,实现技术带领下的乡村振兴与产业帮扶。


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民生赋能,让西藏传统手工技艺焕发生机

氆氇是藏语音译,是藏族人民用来缝制衣物和藏袍、藏帽、藏靴、床毯等的“布匹”,是雪域高原上最普遍、最常见,同时也是最有民族特色的纺织品,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江孜氆氇编织技艺也像很多的传统手工艺一样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面临品种单一、产量低、从业人员锐减且老龄化趋势明显等问题,逐渐陷入了发展危机。2022年7月,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在排摸产业项目时,发现了江孜氆氇产业的潜力,并将其列入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的上海援藏项目清单。联络组联系到郭秀玲,作为“上海工匠”中产业帮扶援藏第一人,郭秀玲感到重任在肩。

金山2.jpeg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郭秀玲和团队开始深入西藏腹地,与日喀则江孜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地毯厂沟通交流、相互学习,逐一走访乡村手工作坊、家庭工作坊,帮她们梳理自己的强项,并改造氆氇织机,既保留了西藏元素,又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让传统手工艺不仅活起来,而且活得更加有活力,真正实现非遗活性传承。郭秀玲讲述了深入雪域高原的感受:“我看到了当地氆氇工艺的唯美,看到了古老手工织机上绽放的光芒。”郭秀玲在江孜县成立上海工匠沙涓援藏氆氇工作室,带动了本地藏族“阿佳”加入氆氇手工坊,通过产业帮扶让藏族妇女在家实现就业,并传授她们最新织机技艺。此外,上海沙涓还和格桑卓玛的合作社签订了生产订单,每编织完成一条围巾,工人可以获得300元的劳动报酬,直接大大提升了合作社的效益和工人们的收入。

今年7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西藏考察时,专程前往郭秀玲的氆氇工作室。陈书记的鼓励,也让郭秀玲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帮扶的工作思路,郭秀玲还计划在江孜建立专业牧场,从羊绒到纺织一条龙,让产业链得到延长。

金山3.jpeg


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双向奔赴打造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新模式

在郭秀玲的心中,对口支援,永远是“双向”的。她说:“各民族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我们始终应该尊重、敬畏并且欣赏,在交流合作中,让好东西彼此携手,好上加好。”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地毯厂的一名技术骨干说,从事手工地毯、卡垫制作等已有20余年,得益于郭秀玲的产业帮扶。和同胞第一次离开西藏,来到东海之滨的金山山阳,开展脱产实战学习。“太感谢郭总和她的团队了,他们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我们,还帮我们协调解决好吃住问题,让我们在这里安心学习,我们学好后一定会带回去把这个传统手艺在藏区发扬光大,带领藏族妇女共同致富。”行政助理兼领队说。同时,她们也是认真的老师,对于传统的氆氇工艺特别有心得,让大家看到了,各民族传统工艺的精华,“碰在一起,会有那么多的共同语言”。

郭秀玲说:“接下来的一年,我们会加大技术维度,多样性手工技术持续升级,不止在位于金山区的“上海工匠创新示范工作室”进行培训,也会组织西藏及青海的牧民进入内蒙古的羊绒基地进行手把手的教带。让这些藏族农牧民在我们全面细致、科学的培训系统中掌握纺织业的创新设计、独特技术,带回西藏后再教当地无法出门的阿姐,一起致富,振兴乡村经济。”

金山4.jpeg

在郭秀玲看来,这是一场沪藏两地手工技艺交流的“双向奔赴”。她坚持“活性传承”复原传统手工艺,让传统氆氇制造融合现代时尚审美重新焕发生机。去年,郭秀玲在拉萨开出了首家沙涓氆氇旗舰店,明年1月,她将带着“新式氆氇”亮相巴黎时装周,连同手工匠人一起去往巴黎,向世界展示中国氆氇的独特之美。正如沙涓这个名字一样,涓涓沙流中,每一颗属于民族和传统的沙粒,都在汇聚成河,从我们的家乡一起流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