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工作 发布时间:2023-12-07

  中小学作为推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宣传阵地,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启蒙摇篮。黄浦区始终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工作,在黄浦区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部署下,区委统战部统筹组织,区民宗办、区教育局通力合作,在市南中学、回民小学、回民幼儿园等开展试点推进,融合多方资源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阵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工作入脑入心、走深走实、见行见效、落细落实。

  一、健全机制,有序推进

黄浦1.jpeg

黄浦2.jpeg

  黄浦区民宗办、区教育局联合制定黄浦区关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建立黄浦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专项工作组。形成健全组织调度、系统推进、综合研判、监督考评、动态管理、条件保证六项长效机制,循序渐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教育实践计划。探索可同步、可复制、可借鉴推广的试点经验,同时与专业机构合作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课程和教材读本的编制,将其纳入全区中小学日常课程体系和教学考评标准中,探索输送课程到小学生爱心暑托班等公益项目。鼓励各中小学结合学校特色优势、依托红色阵地和教育基地,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策划开展主题展览、文艺创作、云课堂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培育一批讲好统战故事,宣传民族团结的优秀师资力量,深入开展专题教育。

  二、搭建平台,开展试点

  黄浦区民宗办与区教育局指导全区中小学构建以“责任教育”为主线,以“习惯养成”、“社会责任”和“国家意识”三个层面为重点的德育教育体系,不断增强青少年受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五个认同”的认识和理解。与学科教学融合。教育局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要求,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从娃娃抓起,将中小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列入每学年的教育内容,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地理、历史等课程深度融合。通过学科教学,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以及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使学生理解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用党和国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青少年,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比如:上海市大同中学、上海市向明中学、上师大附属卢湾实验小学、上海市黄浦区回民小学等学校结合实际,突出不同学段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特点,开发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体育等校本课程,把中华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将素质教育课程和民族教育课程有机的整合,提高中小学生对民族历史、民族知识和相关政策的认知度,增强学生民族大团结的意识。上海市大境中学、上海市市南中学、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上海市黄浦区回民小学等学校还利用社区教育工作站,组织学生参与民族团结活动,有力加强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与主题活动融合。近年来,黄浦各学校在抓好民族团结教育的同时,还注重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贴合学生认知的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比如:2021年国庆节前夕,上海市市南中学、黄浦区回民小学、黄浦区回民幼儿园部分师生代表共同参加了由黄浦区民宗办、黄浦区教育局、共青团黄浦区委共同主办的“我骄傲,我是民族团结进步小使者”区各族青少年升国旗暨爱国宣讲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一家亲意识,同心协力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黄浦3.jpeg

黄浦4.jpeg

  三、汇聚资源,落实举措

  2019年以来黄浦教育系统先后向云南普洱派出支教教师40余名,培训当地教师500余人次,捐助教育资金150多万元、电脑100余台。广大支教教师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吃得苦,适应能力强。将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作为己任,将黄浦全新的教育理念带到当地,带到支教学校,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黄浦区在原有三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小刘热线伴你行”“豫园来沪少数民族联络站”“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上,继续升级扩容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注入工作新内涵,拓宽工作新外延。如:将外滩历史纪念馆纳入阵地范畴,打造田子坊民族文化体验现场教学线路。下一步将寻求合力,将人民广场地铁站、回民小学、回民幼儿园等增设为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