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3】长宁:家在上海 宁心同行 发布时间:2023-12-25

  2023年以来,在市委统战部领导下,市区两级民宗部门共同努力下、民族宗教工作守正创新,民族宗教品牌持续深化,各区民宗工作亮点纷呈,全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多项工作得到来自中央、市委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即日起,“上海民宗”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登各区民宗办今年工作回顾总结,敬请关注!

回顾2023.png

图片

  推进文化融合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长宁区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与上海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人心凝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在长宁区华阳社区文化艺术中心召开了“家在上海”主题实践活动现场会暨“三交”史料汇编工作推进会,长宁区介绍了以“家在华阳”为引领,依托地校共建,打造社区的“家”;以“团结创建”为抓手,推动社区融入,打造身边的“家”;以“蓝天筑梦”为重点,深化结对认亲,打造远方的“家”的实践经验。由区委宣传部、区委统战部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家在长宁 共创未来”活动汇聚了来自统战、教育、社区、企业及高校等领域的嘉宾,分享关于“家在长宁”“家在上海”的故事,畅谈通过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东华大学党委统战部、区委统战部、区民宗办合办的东华大学第九届民族文化节暨“声声不息、共铸同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地校共建的具体实践,深化了东华大学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内涵建设,又进一步探索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路径。

  长宁区持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形成街镇级“家在长宁”活动点、区级教育基地、市级教育基地三级阶梯式培育模式。长宁区非遗保护中心举办的“家在长宁·共创美好生活”2023年长宁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中,市区领导为“家在长宁”工作品牌揭牌,向13家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授牌。春秋航空和上海开放大学航空运输学院联合招收的“红河蓝天筑梦计划”空乘定制班助力“红河儿女”开启追梦之旅。

图片

  多措并举扩大“三交”覆盖面和影响力

  增进各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帮扶促“三交”。区内爱心企业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向甘德县“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点项目建设捐赠资金,为即将赴上海就读大学的甘德县学生送上助学金。二是文化促“三交”。中央民族歌舞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歌舞团、新疆喀什昆仑乐团、云南绿春东仰民族歌舞团和青海果洛甘德县文化艺术团队等专业团队的艺术家们在长宁举办了“歌舞道中华”、“国乐咏中华”、“春雨润边疆·共叙民族情”等多场民族文化展演,使各民族在东西部文化交流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是教育促“三交”。全区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广泛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建青实验学校和云南金平县第一小学、北师大克拉玛依附属学校的师生通过云视课堂,同上《花开天山 情满新疆》主题班课;长宁区实验教育集团发起“‘衣’份温情 让爱暖冬”活动,向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山区的贫困儿童捐赠衣物;市三女初的民族文化专题宣传、适存小学的“嗨翻民族宫”校园文化节、复旦中学的清明包青团、端午品粽子、中秋做月饼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各民族特色文化;云南红河空乘班的学生与老师一对一结对认亲。区委统战部、区教育工作党委联合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学第一课”相声剧《子曰》教师节特别专场演出,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增强“五个认同”。

图片

  坚持文化传承

  探索宗教中国化特色品牌

  区宗办注重强化宗教团体、场所负责人思想政治引领,坚持季度例会制度,加强政治思想理论的学习培训,开展主题征文活动,举办主题讲经讲道交流活动。注重拓展工作路径,讲好宗教故事,做好重要宗教文物和文化的传承保护,如举办《天主教教堂建筑与海派建筑艺术特色》的文化讲座,非遗面塑传承人制作拍摄了非遗面塑动画视频《基督教教堂入堂礼仪》等,打造具有长宁特色文化浸润宗教的工作载体,形成长宁探索宗教中国化的特色品牌。结合新版文明和谐寺观教堂创评体系指标要求,指导支持宗教界全面从严治教,落实宗教团体和场所负责人健全完善场所各类管理制度,巩固崇俭戒奢教育活动成果,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完成沪西礼拜堂法人登记工作。指导宗教活动场所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街镇、消防、公安等对区内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安全专项联合检查,确保消防要求的全面落实,维护全区宗教领域消防安全稳定。区建交委、区房管局、周家桥街道等多家单位协同配合下,道教三泾庙正在开展道观建筑修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