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选 让文物讲好“铸牢”故事——《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上海市卷》编纂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4-01-04

从2020年底开始为期3年左右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上海市卷》(以下简称《图谱·上海市卷》)已告一段落,上海目前正在按照《图谱》编纂出版委员会办公室的反馈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和完善。

依据通知要求,上海参照《图谱》编纂出版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的设立原则,分别成立了由市民宗局局长担任主任的《图谱·上海市卷》分编纂出版委员会、由上海市博物馆协会专业人士组成的《图谱·上海市卷》专家委员会,负责指导《图谱·上海市卷》编纂工作。

图谱1.jpeg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上海市卷》启动会

在《图谱》编纂出版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协调、指导和《图谱》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们的业务指导下,《图谱·上海市卷》编纂团队联合其他兄弟省市一起,有序推进此项工作,并先后按照规定的节点,保质保量完成了文物遴选工作、文物条目撰写工作以及与此相关的中文审校、英文翻译工作。

图谱2.jpeg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上海市卷》分编委会及专委会成员

回顾该项工作启动3年以来,多方协作,久久为功,终于得以顺利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几点深刻的体会。首先,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属于顶层设计,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前提;其次,上海对此项工作极为重视,由上海民族事务部门、文物部门领导组成的编纂委员会、由各类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以及负责具体编纂业务工作专班的专业人士,这样的团队组成共同确保了《图谱·上海市卷》政治正确、专业权威,是做好《图谱·上海市卷》编纂工作的关键。我们还深深体会到,在编纂工作中,尽管有很多困难,但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协作确保了《图谱·上海市卷》编纂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为完成编纂任务,上海分编委会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和做法:

一是召开《图谱·上海市卷》启动会,使工作由筹备阶段进入实施阶段,并确定任务、聘请专家,就编纂工作签订协议,明确各方职责。

二是组成工作专班,制定工作计划。由于该工作专业性强,由各类专家具体负责编纂,并根据任务和工作期限,落实细化目标。

三是由上海市分编委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关键内容上,请编纂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严格政治把关和业务把关,以保证《图谱》的质量。

四是始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角度来遴选文物、编纂文物条目。

五是遴选文物原则“少而精”。《图谱·上海市卷》所遴选的文物共计206件。其中可移动文物202件,不可移动4件。分别来自上海博物馆(182件[套])、复旦大学博物馆(12件)、东方乐器博物馆(4件)、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3件)及国歌展示馆(1件)等5家单位。

六是充分体现了上海地区民族文物收藏的集中性和完整性两个特点。前者主要涉及陶瓷器、金属器、竹木、漆器、书法、绘画和乐器等10多个类别,后者体现在藏品的年代贯通中国历史各阶段,上至青铜时代,下迄现当代。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民族文物主要来自其少数民族工艺馆。该馆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即收藏、展陈全国各民族文物,以展现社会主义民族工作成果,至上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正式筹建少数民族工艺馆,为此,集中征集了一大批民族文物,经市民族宗教部门的协调,在兄弟省份博物馆的大力帮助、支援下,较短时间内即征集到民族文物上千件。就服饰而言,馆藏朝鲜族文物系由黑龙江民族博物馆协助征集,贵州省博物馆调拨了部分苗族、土家族服饰。北京民族友谊商店协调珞巴族传统服饰的捐赠,上海长期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地区则捐赠多件(套)藏族服饰……这些民族文物都充分反映和代表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上海作为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城市,还留下了无数红色文化印迹。上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各族人民的抗日情绪高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伴随影片的放映而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抗日的战斗号角。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陈列于国歌展示馆的首版《义勇军进行曲》黑胶唱片,就记录了那段峥嵘岁月。国歌中所体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今天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以上这些文物的汇聚,充分展示了各民族多彩的文化,实证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这些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也向世人表明: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并在中华大地上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并铸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上海市分编委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