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腊八粥传递“文化味” 上海佛教界腊八节开展送福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2024-01-22

  一岁之末为“腊”,腊八是春节的序幕。1月18日迎来了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

  腊八节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腊祭”,在秦汉时期逐渐成为一个在年终酬神祭祖、庆祝丰收的节日,即“腊日节”。佛教传入中国后,腊日节的时间逐渐固定到腊月初八。煮腊八粥这个习俗由来已久。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可见在宋代时,各大寺院在腊八节施粥已经是佛教广行布施、广结善缘传统的体现,也是对回报社会、利益大众精神的实践。

  据清代《上海县竹枝词》记载:“庵寺僧徒日打斋,粥分腊八按门排,干菱炒栗兼兜凑,更有庵尼送满街。”这一天,上海各大寺院开展施腊八粥活动。

 

  玉佛禅寺

玉佛禅寺1.jpeg

  上海玉佛禅寺精选原料熬制腊八粥。玉佛禅寺供图

  过了腊八就是年。自2009年起,玉佛禅寺持续开展“品尝美味腊八粥共享和谐吉祥年”活动,熬制腊八粥,并于腊八节当日在寺院山门前免费施粥。此外,玉佛禅寺法师和觉群慈爱功德会、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的爱心人士将送粥到上海部分福利院、敬老院等机构。15年来,玉佛禅寺施腊八粥活动与时俱进。譬如,针对部分老人存在牙齿不好、血糖偏高的情况,玉佛禅寺加长熬粥时间,并推出甜、咸两种口味。据介绍,2024年玉佛禅寺施粥活动将延长至3天,并提炼“感恩、善邻、祥和、好吃、团圆、温暖”六大主题元素,在寺内大殿广场放置展板介绍腊八传统文化内涵。

玉佛禅寺2.jpeg

  上海玉佛禅寺分发腊八粥。玉佛禅寺供图

  一碗腊八粥的背后,蕴含着多重情感与文化意涵。腊八粥从产生开始就浸染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世人为食材赋予了美好含义,细心选择、精心熬煮,以粥供佛,表达感恩之心;以粥济众,彰显布施之义;与亲友共享,传递真挚祝福。“中华儿女以一碗粥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祝愿,佛教文化、世俗文化和饮食文化自然融合,就如同腊八粥中绵密交融、无法分离的各种食材一样,十分和谐。”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表示,玉佛禅寺施粥祈福既是传递吉祥,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玉佛禅寺将继续坚持施粥祈福的传统,进一步将腊八节习俗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施粥活动为起点,结合佛教慈悲济众的精神和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践行慈善公益,讲好传统文化故事。

玉佛禅寺3.jpeg

  上海玉佛禅寺往年腊八节施粥活动现场。玉佛禅寺供图

  

嘉定区佛教界

嘉定1.jpeg

  2024年1月18日腊八节,上海市嘉定区佛教协会、上海十方福德公益基金会举办“龙兴新时代 送福千万家”——上海市嘉定区佛教界送福百万家系列活动。

  清晨起,嘉定区内各佛教场所内,市民纷至沓来,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再将大红的春联、春贴、福字、门神等带回家,欢欢喜喜迎新年。

嘉定2.jpeg

  🔼 区佛协会长慧证法师手书送“福”

  除了现场“送福”外,上海万佛寺、上海云翔寺还向南翔镇、江桥镇、真新街道居民捐赠“百福骈臻”“人寿年丰”春贴共15万张,向三个街镇困难群众、独居及高龄老人等捐赠大米3万余斤,送上祝福和温暖。

嘉定3.jpeg

  🔼 向江桥镇老人送上大米和春贴

嘉定4.jpeg

  🔼  真新街道的居民领取春贴和腊八粥券

嘉定5.jpeg

  🔼  华藏寺活动现场,法师与大家一同写“福”

  在南翔镇上海云翔寺活动现场,区佛教界联合沪上著名书画家现场题写“福”字、春联等,前来领取福字和腊八粥的市民排起了长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丁小方,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画院执行院长丁一鸣,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田文惠,以及沪上知名书画家杨建臣、杨祖柏、周建国、裘国强、李新卫、龚皆兵、张波等泼墨挥毫,各展风采,向市民送出吉祥和祝愿。

嘉定6.jpeg

  🔼  沪上著名书画家丁小方、丁一鸣、丁申阳等于云翔寺题写春联、福字与大众结缘

  “新春佳节期间张贴春联、福字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民俗文化,象征着大家对于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今年腊八节能在云翔寺为广大市民写春联和福字,既是一项富有仪式感的迎新活动,同时也是我们这些书法家、艺术家们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丁小方表示。

嘉定7.jpeg

  据嘉定区佛教协会介绍,为积极响应上海市委统战部倡导“送福百万家”民生实事项目,营造喜气祥和的节日气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次腊八节期间,嘉定区9家佛教场所联合开展施粥、送福活动,共赠送福字、春联、春贴、门神贴等26.5万余份,让和谐、欢喜、幸福的年味洋溢在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