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与智慧的博弈!这项来自远古的运动在申城释放魅力 发布时间:2024-09-05
民族式摔跤
这一承载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与
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项目
不仅是各民族节日庆典上的亮点
更是展现各民族
体育精神与风采的重要舞台
自1953年第一届全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
摔跤就成为其中的比赛项目
今天,跟着小体一起走进
民族式摔跤的世界
力量与智慧的较量
揭秘民族式摔跤的六大跤种
从远古时期用于狩猎与自卫,到如今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重要比赛项目,民族式摔跤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激烈的竞技性,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与参与。民族式摔跤涵盖了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回族式摔跤)以及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六大跤种,每一种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比赛规则。
搏克(蒙古族式摔跤):古称“相扑”,也叫“孛阔”(大力士之意),是蒙古族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盛会中的主要内容,和赛马、射箭并称为“男儿三项游艺”。搏克设团体赛和个人赛,团体赛采用三人轮褰制。个人赛为单淘汰制。运动员均不分体重级别,俩人相遇以跤定胜负。胜负的标准:在比赛中,先倒地或膝关节及其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为负。
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双方运动员必须先抓好对方腰带,裁判员发令后,比赛即开始。在比赛中,运动员双手均不得离开对方的腰带去抓握对方的其他部位。运动员可以用扛、勾、绊脚等动作将对方摔倒为胜。比赛不分年龄,按体重分为级别,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
格(彝族式摔跤):彝语称为“杏格”,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彝族地区。无论茶余饭后、劳动间隙,只要有一个十多平米且较为平坦的土地或草地,小伙子们就要聚拢来进行“格”的练习或较量。“格”的比赛中,运动员双手从两侧抓住对方腰带,通过腰、脚(勾、掰、翘、挑)等技术动作应用,将对方摔倒为胜。
北嘎(藏族式摔跤):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藏族摔跤的雏形就已出现。藏族民间摔跤要唱着摔跤歌并做大雁飞翔的舞蹈动作上场,唱毕,以互相致敬的藏礼相迎,然后开始比赛。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应穿藏族跤衣,以体现藏民族特性。比赛时,双方运动员必须按要求双手抓好对方腰带,仅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方将其旋转摔倒及用脚绊或蹬踹对方。运动员肩、背、腰、臀、头、体侧的任一部位着地即为负。
绊跤(回族式摔跤):摔跤是回族群众特别喜爱的体育项目。在有回族居住的地区,不乏摔跤高手。绊跤也称回族快跤,曾叫过“角抵”“角力”“相扑”“手搏”等。在比赛中,参赛选手身着摔跤衣,以把对手摔倒为胜,并根据动作质量得分,每场比赛三回合三分钟,中间休息一分钟。以三回合中得分多者为胜。如未到比赛终止时间,而一方已经超过对手10分,则超过10分者为胜。比赛按体重分级别。
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在端午、中秋等节日以及各类运动会期间,朝鲜族摔跤被当作最后的压轴项目。平时,沙滩、地头、打谷场上都会有摔跤手比试高低。朝鲜族摔跤最大的特点是使用腿绳,腿绳用长3米的麻布或白布做成,以90厘米围在腰际,然后有伸缩性地缠在右侧大腿上。腰带用的是约1.5米长的带子。比赛时,上身赤膊,下身穿运动短裤,在沙地上要赤脚,室内比赛可穿摔跤鞋或平底运动胶鞋。朝鲜族摔跤大体上可分攻击式摔倒和防御式回旋,比赛也可按体重分级别。
搏克的力量与技巧并重,且里西的灵活与策略交织,格的勇猛与智慧并存,北嘎的坚韧与耐力挑战,绊跤的巧妙与策略较量,以及朝鲜族式摔跤的独特技巧与礼仪,共同构成了形式多样、特点鲜明的民族式摔跤。
首次组队参赛
沪上摔跤手期待展露风采
今年,上海首次组建队伍,将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式摔跤比赛。这标志着上海在推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次参赛的上海民族式摔跤队由12名运动员组成,他们将参加4个跤种的比赛,展现出上海选手的风采与实力。
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上海队在民族式摔跤项目上是新军,但队员们都有着一定的基础,能够通过专业指导,快速适应这个项目。在训练中,教练团队通过针对性训练,帮助选手们掌握更多的摔跤技巧与策略,争取在比赛中以技术取胜。队员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拼搏,能够站上领奖台,为上海争光添彩。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这次比赛的机会,进一步推广民族式摔跤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
未来,上海将继续携手各方力量,通过举办公益活动、加强媒体宣传、走进学校与俱乐部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推广民族式摔跤项目,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