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 发布时间:2024-09-30

  9月27日上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举行。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在党和国家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受到表彰的模范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绩突出。评选表彰旨在引领各族人民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团结奋进新征程、积极建功新时代。

  上海6个集体和个人分别获表彰,即日起,上海民宗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相关事迹,敬请关注!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种质

  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

  ——深耕西部一线 给特色渔业种子装上“中国芯”

海洋1.png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1982年成立,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重点科研团队,核心成员9人。首任负责人是我国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李思发教授,现任负责人是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教授。团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民族地区发展新动能,深耕西部一线,保护并将当地渔业资源变为改善民生,摆脱贫困,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发展优势。凝聚人心,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十年来,主要致力于水产动物优良种质开发和创新利用,培育技术人才,为特色渔业种子装上“中国芯”。获2019年上海市教委脱贫攻坚嘉奖、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2022年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海洋2.jpg

  李思发教授手捧“新吉富”罗非鱼

  一、一条鱼带动西藏亚东走上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之路

海洋3.jpg

  部分团队成员在亚东鲑鱼繁育基地现场

  亚东鲑鱼生活在海拔2700米—3700米的水域,人工繁育多年来一直无人敢挑战。2015年4月,接到助力亚东脱贫和稳藏守边富民兴业的精准扶贫任务后,团队84人次深入西藏,历时3年攻克鲑鱼繁育和规模化养殖系列技术难关,建立了亚东鲑鱼的规模化亲鱼培育、催熟促产、人工授精、控温孵化、苗种培育与成鱼养殖等产业关键技术,亚东县成为西藏地区现代化和规模化程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冷水鱼类繁育基地。团队手把手传授技术,引导当地群众跟着学、试着干,自主参与到鲑鱼产业发展中,掌握养殖关键技术。累计培训200余人次,亚东县四个合作社的当地群众实现了从“农牧民”到“渔民”的转变。《科技日报》专门报道旦增拉杰,从一名贫穷的牧羊少年成为亚东乡嘎林岗村的科技特派员,不仅自己成功脱贫,还带动贫困户养鲑鱼,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当地群众,也让当地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建成一片基地、攻克一串难题、传授一套技术、培养一批人才、支撑一项产业、脱贫一方民众,助力亚东成为西藏第一个脱贫摘帽县。

  二、一批冷水鱼种质开发带动了新疆特色渔业发展

海洋4.jpg

  团队部分成员在新疆合影

  团队把新疆独特鱼类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让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团队100余人次入疆,行程超80万公里,在国内率先攻克额尔齐斯河流域白斑狗鱼、河鲈、高体雅罗鱼等特种鱼类的繁育与养殖相关技术,并推广至全国20余个省区市养殖,掀起养殖新疆冷水鱼类的热潮。相关成果两次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抢救性保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塔里木裂腹鱼,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设计了我国第一个塔里木裂腹鱼的专用养殖场。选育新疆第一个水产新品种(河鲈“新申1号”),基本替代野生河鲈的养殖利用。开展河蟹和小龙虾的良种推广,年技术服务10万余亩。编撰新疆首本虾蟹养殖技术手册,为虾蟹的高效养殖提供技术蓝本。耐盐碱罗非鱼新品种首次在新疆养殖应用成功,推广养殖面积8000亩。连续二十五年到阿勒泰地区开展渔业科技服务,足迹遍布7个县8个团场,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团队成员们为“鱼博士”。科技支撑的水产渔业为新疆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渔业成为新疆特色产业的“新名片”。

  三、一套水产动物种质研究方法助力民族地区水产业高质量发展

  端牢中国饭碗,良种培育是关键;建设渔业强国,种质开发是核心。只有给渔业种子装上“中国芯”,才能真正保障中国人的食物安全。团队率先在国内建立涵盖形态、养殖性能、细胞遗传、生化遗传、数量遗传、体色遗传、分子遗传和组学遗传等八个层次的最全面的水产动物种质研究方法与评价技术体系,首创“系内群体选育+系间配套杂交”育种理论与技术。培育六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向民族地区全面推广,其中瓯江彩鲤“龙申1号”已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苗种扩繁基地,近2年向周边民族地区免费提供苗种约100万尾。中华绒螯蟹“江海21”已推广到云南、贵州、宁夏、内蒙古、新疆等17个省区市养殖,年创产值 15 亿元以上。团队还为青海省最大的鲑鳟鱼类苗种繁育基地门源回族自治县冷水鱼繁育基地提供场地选址、建设方案、技术路线等全套技术服务,为青海成为全国产量最高的鲑鳟鱼类养殖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撑。

海洋5.jpg

  龙申1号”在广西苗种扩繁基地起捕推广到周边省区

  无数人的命运因“一条鱼”而改变,无数人的幸福由此而成就。水产既是上海海洋大学的特色,也是团队服务西部民族地区的优势所在。在团队深耕西部一线事迹的感染和带动下,近十年来学校每年为西部地区培养上千名渔业技术人才,开展50余项科技服务。今后,团队将一如既往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把“双一流”学科优势切实转化为民族地区发展的新动能,用渔业种子“中国芯”赋能特色渔业产业发展蓝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团结进步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