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沪疆携手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发布时间:2025-03-20

东海1.png

  驼铃古道连山海,3月中旬,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生生’同心实践团”的师生代表,沿着古丝绸之路,采用“学、讲、践”方式,步入“行走的思政课堂”,浸润式体验中医药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交融历程及现代发展。

  拓展“学”的途径,在交流中筑牢育人根基。中医药在古丝绸之路上拥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当前更肩负着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新使命。中医学院“‘生生’同心实践团”奔赴新疆探寻民族医药奥秘,前往新疆的大学、医院、药企等交流学习,现场观摩沙疗、药浴等特色诊疗技术,与当地医学专家广泛交流。本次实践让学生切身了解民族医疗理论和特殊疗效,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坚定和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

东海2.png东海3.png

  打造“讲”的队伍,在宣讲中激活传承基因。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联合新疆医科大学维吾尔医学院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药进社区”活动。“小朋友们看,脊柱就像小树苗,挺直才能茁壮成长!”在天山区二道桥街道固原巷社区,学生们手持3D 脊柱模型,向小朋友们生动讲解了脊柱诊疗知识;博士研究生则带来了中医智能体质辨认仪,让居民们亲身体验了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结合的智能化成果。实践团还设计了“闻香识百草”“经络大闯关”等互动游戏,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认识穴位、练习八段锦。

东海4.png东海5.png

  深化“践”的力度,在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在乌鲁木齐甘沟乡小渠子村,清晨薄雾还未消散,实践团早已在社区架起义诊帐篷,面向农牧民、社区居民开展健康义务咨询活动,耐心地向村民讲解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保健知识,指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有的学生还发挥语言优势,为牧民现场提供诊疗建议,健康服务活动吸引了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

东海6.png东海7.png

  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孟煜介绍,此次跨越沪疆两地的思政课程以民族医药为切入点,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探索“社会大课堂”育人新范式,为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更多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育人品牌提供了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