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简介

道教简介

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惟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许多人称其为“本土宗教”。

我国史学界和道教界一般都认为道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中国上古时代的巫术,秦汉时代的神仙方术,起源于战国形成于西汉的黄老道学,是早期道教的思想渊源。东汉顺帝时,张陵入四川,创五斗米道,又名天师道,把老子奉为教主,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这标志着道教的初步形成。史学界现在一般认为张陵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的发展经历了从形成、昌盛到衰微的过程。道教初创时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因其教义简单、组织单纯,被称为原始道教。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等较小一些宗派逐渐合流,到元代归并于以符箓为主的正一派。金代王重阳创立了以道为主、兼融儒释的全真派。从此,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直流传到今。进入清代以后,由于道教自身的原因,也由于统治者不再大力支持,道教逐渐衰落,以往的盛况不再复见。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道教与佛教并称为两大宗教。道教对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道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神秘主义体系,拥有大量的经典论著,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宗教观念及其修持方法而形成的。主要在汉民族中传播,白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人信仰道教,并且随着华人出洋,现在国外也有道教流传。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三清为最高尊神,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以长生成仙为人生追求,以“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人间仙境为理想社会,以斋醮、法术、养生之道为手段济世度人,以齐同慈爱为人际关系准则,以《六经》来治国安民,用道术来养生修仙。道教徒相信通过积德行善、内外修炼、斋醮科仪可以达到国泰民安、消灾免祸、长生成仙或者死后升登仙界的目的。

道教信仰大道,认为奉道、修道,通过积功累德可以成仙,因此道教的神仙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有为国家、为社稷、为民众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被添加进道教神仙体系中,最典型的就是城隍信仰体系。上海地区道教除了供奉道教传统的主神以外,多数还供奉一些地方神,如刘猛将、施相公等等,都曾列有专庙或专殿奉祀。 

道教日常的宗教活动主要是斋醮科仪,分为清微法事、度亡法事等。清微法事多用于为信众祈福,而度亡法事多用于超度,信道民众家中若有人亡故,常请道士参与丧仪,通过道众举行度亡法事,使亡灵得超度出冥界、往登仙岸。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爱国道教界人士倡导下,根据广大道教徒的要求,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对旧社会道教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和陋习进行了改革,道教的面貌为之一新。道教徒在政治上和其他各界人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各级人大和政协都有道教界的代表。道教徒的信仰受到尊重,宗教活动受到政府保护,道教宫观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维修。1957年4月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结束了过去全真道和正一道“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局面,共同整顿教务,研习教义,为发展道教事业共同努力。近年来,我国道教界在开展教务活动,进行对外交流,从事道教思想研究等方面,都比较活跃,产生了积极影响。